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史传(2/4)

(一)

从史学的角度看,本篇对晋宋以前的史书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这对古代历史散文,特别是在古代史学理论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但其重要不足之,是未能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

刘勰对历史著作的基本主张是“务信弃奇”他一再调“实录无隐”、“实而书”、“贵信史”等,对不可靠的东西,他认为宁可从略甚至暂缺不写,而不应穿凿附会,追求奇异;他特别反对的是不从实际发,而捧权贵,贬抑失意之士,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刘勰过分拘守征圣宗经的观,不仅反对为女后立纪,还提“尊贤隐讳”的主张,这就和他自己一再调的“实录无隐”等相矛盾了。

全篇由两大分组成。前三段为第一分,论述晋宋以前的史书。第一段讲史传的义,和从初设史官到秋战国时期史书的编写情况;突地肯定了《秋》一字褒贬的大意义,以及《左传》创、传经上的作用。第二段评述两汉的史书,对《史记》和《汉书》的得失了重评论;对给女后立纪的作法表示激烈反对。这说明刘勰的封建正统观念是相当厚的。他认为应给只有两岁的“孺”刘婴等立本纪,而反对为实际掌国政八年之久的吕后等立本纪,这思想,显然比司迁、班固等落后得多。第三段讲魏、晋以来的史书,评价最的是《三国志》。

译文

史肇轩黄,备周孔。世历斯编,善恶偕总。

后两段为第二分,总结编写史书的理论。第一段讲总的任务和要求,调征圣宗经,提在会总和相互合上的两大难。第二段批判了写远和写近中的两不良倾向,最后总结编写史书的四条大纲。

《史传》是《文心雕龙》的第十六篇。从本篇到第二十五篇《书记》的十篇,所论文,都属“笔”类,是对吝散文的论述。

从开天辟地以来,年代已很长远,生在现在而能了解古代的事情,就得依靠历史书籍了。相传轩辕黄帝的时候,就有仓颉担任史官,主文史方面的工作,从此以来,时间已很久了。《礼记》中的《曲礼》里面说:“国家的史官随时准备着记事的笔墨。”所谓“史”,就是令使,就是使史官在帝王周围执笔记录,在古代,左史专记事,右史专记言。记言的经典有《尚书》,记事的经典有《秋》。唐虞时期的历史记载在《尚书》的《尧典》、《皋陶谟》等篇中,夏商时期的历史记载在《汤诰》、《甘誓》等篇中。周人的国运从文王时开始转新,周公制定了记载历史的法则;从此,推算历法来编排年月,照四时来记载事件,诸侯建立了国,也各有自己的国史;表彰善事,批评过错,树立起良好的风气。从周平王东迁,周代开始衰弱,政治不如西周的太平盛世,法纪散德败坏。那时孔忧念帝王的正被废弃,哀伤西周礼乐的衰落,闲居鲁国时曾慨叹凤凰没有飞来,到五父衢哭泣麒麟的现不在太平时期。于是在和鲁国乐官讨论了音乐之后,校正了《雅》、《颂》的乐曲;据鲁国的史书编写了《秋》。他在《秋》中列举人的得失以表明称扬或贬斥,验证国家的兴亡以显示规劝和警戒。有谁受到《秋》中一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至于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弃奇之要,明白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迁、固通矣,而历诋后世。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

赞曰∶

腾褒裁贬,万古魂动。辞宗邱明,直归南董。

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嗤埋,霜煦,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