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论说(2/3)

圣贤阐明永恒理的著作叫“经”,解释经典、说明理的著作叫“论”“论”的意思就是理;理正确,就不会违背圣人的意思。从前孔所讲微的话,他的弟追记下来,因此谦逊地不称为“经”,而叫《论语》。以“论”为名的各著作,就是从此开始的。在《论语》之前,还没有以“论”为名的著作;《六韬》中的《霸典文论》和《文师武论》,这两个篇名大概是后人加上的吧!仔细考察“论”这,其支是多多样的:陈述政事方面的,就和议论文、说理文相合;解释经典方面的,就和传文、注释相近;辨论历史方面的,就和赞辞、评语一致;评论作品方面的,就和序文、引言同类。所谓“议”,就是说得适宜的话;“说”,就是能动听服人的话;“传”,就是转述老师的话;“注”,主要是行解释;“赞”,就是说明意义;“评”,就是提公正的理;“序”,就是代所讲事的次第;“引”,就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这八名目虽然各不相同,总的来说都是论述理。所谓“论”,是对各说法加以综合研究,从而地探讨某一理。所以,庄周的《齐论》,是用“论”作为篇名;吕不韦的《吕氏秋》中,很明显地列有《开论》、《慎行论》等六论。到了汉代,汉宣帝在石渠阁,汉章帝在白虎观,前后两次召集儒生讨论五经的异同;据圣人的意旨来贯通经书中的理,这是论文作家应该采取的正当文。至于班彪的《王命论》、严尤的《三将军论》,能够清楚地陈述情,并善于借用史论的形式。曹魏掌权的初期,兼用名家和法家的学说,所以当时傅嘏和王粲的论文,能练地考名实,推论理。到了正始初期,仍致力于继承前代的论文;何晏等人,论述老庄玄学的风气开始盛行起来。于是老庄思想充斥文坛,而和儒家争夺思想阵地。细读傅嘏的《才论》、王粲的《去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夏侯玄的《本无论》、王弼的《易略例》、何晏的《德论》等,都是独心裁,论锐利而密,这些都是当时论文中比较采的。此外,如李康的《运命论》,在论述命运方面虽然和王充的《论衡》相同,《运命论》的文采却超过了《论衡》。陆机的《辨亡论》,有意摹仿贾谊的《过秦论》,却远远比不上它;但《辨亡论》也是陆机的好作品了。再如宋岱、郭象等人的论文,能够锐地思考到微奥妙的;王衍、裴頠等人的论文,在“有”或“无”方面行争辨:他们都是在当时最突,而又扬名后世的辩论家。但持“有”的人,完全拘泥于形的作用;注重“无”的人,又死守着无声无形的虚无之说。他们都是徒然在偏激的理解上钻角尖,而不能求得正确的理。探索到奥之理的极,就只有佛教思想所理解的那有无不分、无思无的最境界。到东晋时期,各家所谈论的,

(一)

别及其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的发展概况;第二段讲“论”的基本要求,附论注释文和“论”的同异。把注释一概归,是很勉的,不过古代某些经传既独立成书,也表达了著者系统的学术见解,和一般学术论著有一定的共同之;第三段讲“说”的义和发展概况;第四段讲“说”的基本要求。

刘勰对论、说文的论述,除以“述圣通经”为“论家之正”,表现了他厚的尊儒思想外,在涉及魏晋期间“崇有”、“贵无”之争时,还搬了佛教的“般若之绝境”,这并非概念上的偶然借用,而是在“有”与“无”这场大论战中,作为佛教徒的刘勰对这个重要问题的论断。这对我们全面研究刘勰的文学思想是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刘勰“博通经论”(《梁书-刘勰传》),对《文心雕龙》全书理论系的建立是有关的,而对古代论说文的总结,也提一些可取的意见。如认为议论文要“弥纶群言,而研一理”;提倡能“师心独见,锋颖密”的论文;调“辨正然否”,反对讲歪理而主张以理服人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以“悦”解“说”,要求“说”必须使人“悦怿”这既抓住先秦辩论家善用寓言服人的特,也是汉魏以后的杂说所继承的华。刘勰一再肯定“动言中务”、“喻巧而理至”的辩说,对总结和发扬古代“说”的文学特,是有一定意义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