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诏策(2/3)

(一)

统治着天下的帝王,他的话是神圣的。帝王静坐御前,他的意旨能够满布四海,主要就是通过诏策了。在轩辕黄帝和尧舜的时候,帝王的话都叫“命”“命”的意义,本来是给有功德之臣赐以姓氏;它在夏、商、周时期,还包括像《甘誓》、《汤诰》之类的诰和誓。“誓”是用来教训军旅的“诰”是用来实施政治的。“命”表示来自上天,所以用来授与官爵,赐给姓氏。《周易-姤卦》的《象辞》中曾说:“国君用命令来教训四方臣民。”诰命的作用,就如大风起于大地之间,所有臣民无不随风而动。到了战国时期,就都称为“令”所谓“令”,就是“使”的意思。秦始皇统一六国,又把“命”改称为“制”汉初制走法度,把“命”分为四类:第一类叫“策书”,第二类叫“制书”,第三类叫“诏书”,第四类叫“戒敕”用“敕书”来警戒州、长官,用“诏书”来教训各官吏,用“制书”来发布减免刑罚的命令,用“策书”来封赠王侯。所谓“策”,就是竹简“制”就是截断“诏”就是告诉“敕”就是戒正。《诗经》中曾说“害怕这告急的简书”,《周易》中曾说“君要使礼尊卑有度”,《周礼》中曾讲到“诏告于日月山川之神”,《尚书》中曾讲过“帝王奉正天之命”等,可见策、制、诏、敕,都是据经书中的说法来确立名目。后来重诏而轻命,是沿习秦制而来的。《礼记》里说:帝王的话虽细如丝,一讲来就变成绳;因此对群臣说话必须慎重。虞舜早就重视纳言之臣,周宣王则把纳王命的官吏视如。到了两汉时期,就由尚书来理帝王文诰。帝王的话关系重大,往往要写史书;话一就产生了大作用,好像人的汗一样,来了就不能返回。所以,由于淮南王刘安文才英俊,汉武帝给他的书信,先要请司相如等人审查草稿。由于隗嚣下文士众多,所以,光武帝和他在文辞上的往来特别留意。这不只是为了在当时得到誉,也为了后世的影响而不得不慎重。查考西汉文帝、景帝以前的诏书,大都写得虚浮杂;汉武帝崇尚儒学,诏书就较为弘大刻。如封齐王、燕王和广陵王的策书,文辞和《尚书》中的训、典相同,其刻而正确的劝戒之义,为后代留下了典范。他在批评严助的制诰中,曾讲到严助不愿在朝内官,这正现了汉武帝才的恩典,汉宣帝给太原大守陈遂的玺书,也表现了对故旧的厚意。东汉

诏策是古代一应用文。它的作者虽是少数,却和广大人民关系重大。正因“王言之大”,影响广,怎样把这文告写好,就为历代帝王和有关文人所注重。篇中所讲“虞重纳言,周贵”,光武帝的“加意书辞”等,都说明了这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要把自己起草的文稿请司相如等审阅后才能发;历代更多的帝王文告,则直接由文人起草。这样,诏策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文之一。刘勰对这行了初步总结,并提不同内容、不同作用的文告,要有不同的特、不同的要求,如有的要“气风雨之”,有的要“笔吐星汉之华”,有的要“辞有秋霜之烈”等;此外,如谓帝王要“言如丝”、“敬慎来叶”、使人信服等,虽讲的比较委婉,却也反复申述,意有可取。本篇对帝王之言的过分尊崇,表现了论者的严重局限;其中对某些诏策的批评或肯定,都主要是从封建王朝的利益着的。

品的得失;第二段讲各诏策文的不同特。第二分(第三段)简论戒、教、令三。这三可用于君对臣,也可用于臣对民或父对,和帝王专用的诏策有所不同,所以,这分实际上是本篇的附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