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表(2/2)

章表的意义,本是用来报答皇恩,颂扬朝廷,表明臣下内心的;既对自有光,也对国家有益。因此,把谢恩的“章”送到朝廷,化意义应该明显;把陈请的“表”呈上皇,骨力辞采应该显耀。照“章”、“表”的名称来考察其实质,都是以文采为基础。所以“章”的式明丽,而以《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等为典范,要但不略,明显但不肤浅。“表”的内容丰富,复杂多变,应以雅正的意义增其风力,用清新的文辞显其华丽。但真诚的作者文辞由情志驱遣,浮华的作者情志受文辞支。必须到繁简得当,华实相称,通畅利,就合于写章表的法则了。借贡的话来说,应该用心意来控制言辞,用言辞来表达心意,到辞意一致。荀况认为,表达善意的话,比辞采华丽的文章还好。这话也可说明辞意一致的理。

以查其功绩。相传古代帝尧曾向诸侯之长提询问,帝舜曾任命八个贤人;于是臣下有再三辞让的请求,帝王用信任和肯定的话授以重任:这些都是在朝廷上的对答,并未通过纸笔写成书面文件。可是,用言辞向帝王陈述,就奏章表的意义了;帝王对臣下功绩的查,也就是一授予爵位的仪式了。到商代的太甲立位,大臣伊挚曾写《伊训》来训诫太甲;及至太甲改过而思念常,从被放的地方回到毫都,伊挚又作《太甲》三篇来赞他。用书面文辞来扬善弃恶,就从此开始了。周王朝继承借鉴夏、商两代的制度,礼仪更为隆重。臣下对帝王常称:再三叩、报答命、敬受册封、敢当重任等,这些虽是讲笔写兼用,但陈辞谢恩之义是明显的。到了战国时期,仍用商周格式,对帝王呈文,都叫“上书”秦初确定制度,才改“书”为“奏”汉代规定礼节仪式,便把对帝王的上书分为四:第一叫“章”,第二叫“奏”,第三叫“表”,第四叫“议”“章”用于谢恩“奏”用于揭发检举“表”用于陈述请求“议”用于提不同的议论。所谓“章”,就是明。《诗经》中说,银河“为章于天”,意为文采明显。对于有文采的事来说,红白错就是“章”所谓“表”,就是表明。《礼记》中的《表记》,就是君的品德外现于仪表的意思。对于用作标志之来说,测量日影的就叫“表”“章”、“表”的名称,就取之于这意义。

(三)

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各地歌谣也有闻必录;章、表、奏、议等治理国事的重要文件,其所以没有编录去,是由于奏议的掌各别而编纂者分工不同的原因。前汉时期的章表,留传下来的很少。到后汉时期,选官吏必须考试章表。左雄的奏议,成了尚书台的典范;胡广的章奏,被安帝称为“天下第一”:这都是当时杰的作品。读胡广“谒陵”的章奏,可见其典范之作确是写得很的。从前晋文公受周襄王册封时,曾三次辞让然后接受册命,所以汉代末年的让表,也以推让三次为限。曹曾说:“写让表不需要三次,又不应文辞浮华。”因此,魏初的章表,大都就事论事,实而书;照华丽的要求来看,这时的作品是不够的。至于孔的《荐祢衡表》,写得意气昂,文采飞扬;诸葛亮的《师表》,情理透彻,文辞畅:它们虽然在华丽与质朴上各不相同,但都是优秀的表文。此外,陈琳和阮瑀的章表,在当时很有名气;陈琳之作,曹丕认为特别矫健,就是建安文人中较突的了。曹植的表文,更是独冠群雄。他的作品制宏富而音律协调,文辞清明而情志显著,随成巧,变化多趣;如驾千里之,轻重缓急掌握得恰到好。到晋初作者的章表,就以张华较为优秀。他三度辞让被封为壮武郡公的表文,理周详而文辞简要,引申意义,排比事类,都用对偶;一般都珍视张华的《鹪鹩赋》,而没有注意到他的章表。又如西晋羊祜的《让开府表》,前代论述已有所称誉;东晋庾亮的《让中书监表》,确较已往章表写得好:他们表达情志,联系事理,都颇为文雅。此外,西晋末年刘琨的《劝表》、张骏的《请讨石虎李期表》,写得光明正大,都是陈事好的佳作。

(二)

总之,陈述章表于阙,是为了向帝王劝善规过。因此,言辞必须正确明白,意义应该宏大远。要严肃恭敬地理得,使从到尾条理清晰。卓越的人写作章表,一定是文辞优而富有文采。

(四)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