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议对(2/3)

凡有行动,首先要加以议论;要明了事,必须把可疑的问题考察清楚。这是为了严肃慎重地理各政务,使治国之缓急适度。所以,写议奏的主要依据,必须以儒家经典为典范,继承前代的传统,研究当今的变化;说理不应在枝节问题上大发谬论,用词不应在文采藻饰上过分铺张。论祭祀,必须悉礼

称制以问而对者是也;二曰试策,有司以策试士而对者是也;三曰策,著策而上者是也。”(《文明辨序说-序》)刘勰所论的“策”,主要指第一

(二)

(一)

本篇分“议”、“对”两大分,共四段。第一段讲“议”的义、起源和评论魏晋以前的主要作品,第二段论“议”的基本要求,第三段讲“对”的义、起源和评论魏晋以前的主要作品,第四段论“对”的基本要求。

周代的祖先和豳人的商讨,就是所谓“议”“议”是讲求适宜,研究怎样合于事理的。《周易-节卦》的象辞说:“君节制礼仪,使之有定,议论德行,使之适宜。”《尚书-周官》中说:“办事必须据古义加以评议,政事才不迷。”可见“议”以控制得当为贵,这是儒家经典的神。早在秋时期的仲就说过,轩辕黄帝曾立“明台之议”,可见“议”的源已很长远了。唐尧时期洪造成灾难,帝尧曾向理四方诸侯的四岳提询问;帝舜为了举能任百揆等官的人选,曾向群臣征求意见,确定了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五人;夏、商、周三代办事,征询意见直到打柴草的人。秋时期楚国释放宋襄公,鲁僖公曾参与此事的商议。战国时赵武灵王要换用胡人的衣服,他的叔父不同意而行了反覆争论;商鞅在秦国变法,反对者甘龙和他行了辩论:虽然“议”的基本法则尚未确定下来,但以上辩论是颇为可观的。到了汉代“驳议”的制才正式确立。所谓“驳”,就是杂;议论是纷纭复杂的,所以叫“驳”从两汉文化昌明之后,典范的奏议显著而完备了;当时人才济济,好的奏议充满朝廷:如贾谊代替所有老臣草议,可说是写奏议最捷的作者了。又如吾丘寿王对禁民挟带弓弩的反驳,韩安国和反对与匈和亲者的辩论,贾捐之反对用大军平定朱崖郡叛的议论,刘歆关于不应毁武帝宗庙的争辩等,虽然内容和文辞各不相同,但都抓住奏议的要领了。至于东汉张反对“轻侮法”,郭躬议论秦彭并非擅自杀人,三国时魏国程晓驳斥校事官的弊,司芝建议再铸五铢钱,晋代何曾要求免除对已嫁妇女不合理的刑律,秦秀议论怎样定贾充的谥号等,都写得符合实际,公允恰当,可说是通晓奏议制的了。汉代善于写驳议的,当以应劭为首;晋代长于写奏议的,则以傅咸为。但应劭博通古事,而铨衡贯通,颇有条理;傅咸很懂治,却写得枝蔓纷繁。至于陆机的《晋书限断议》,尚为锐利,但未删减其繁杂的文辞,颇有影响于文章的骨力:这些也还各有优和一定的教育意义。

刘勰在本篇调用“议对”来“弛张治术”、“大明治”等,自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政权发的;对有关作品的评论,多以帝王的意见为依据,这都反映了刘勰的思想局限。其中调写什么必须熟悉什么:“郊祀必于礼,戎事必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于律。”虽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封建政教服务,但这样不仅有可能把封建政治理得较好一,从写作理论上看,写战争必懂军事,写田必懂农业,这主张以及本篇对“空骋其华”的反对等,是有一定普遍意义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