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声荐,千里应。庶务纷纶,因书乃察。
观此众条,并书记所总∶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随事立,贵乎
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并有司之实务,而浮藻之所忽也。然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之识骏足,而不知
牝牡也。言既
文,信亦
瑞,翰林之士,思理实焉。
本篇以书信为重,其中评及的
分名篇,如司
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
源绝
书》等,在文学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值得注意的是,刘勰所肯定的作品中,不仅《与山
源绝
书》有“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离经叛
之论,刘勰仍评以“志
而文伟”;杨恽的《报会宗书》,更是作者横遭腰斩之祸的主要罪证,刘勰也称赞它是“志气盘桓,各
殊采”的好作品之一。本篇所论各
杂文,虽然没有多大意义,但其中对民间谚语也有一定肯定,认为圣贤不废,值得注意。此外,如主张书信要“散郁陶,托风采”;所有书记的写作,都是“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所以,披沙简金,其中还是提
了一些有益的意见的。
《书记》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五篇,文论的最后一篇。本篇除对书牍和笺记
了重
论述外,还对各
政务中运用的杂文,共六类二十四
,都
了简要说明。刘勰认为:“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这
鄙俗的民间谚语,尚为古代圣贤所重视,并采用于经书之中,则其他文辞“岂可忽哉”!这也是刘勰要全面论述各
杂文的说明。
,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廛路浅言,有实无华。邹穆公云“漏储中”,皆其类也。《牧誓》曰∶“古人有言,牝
无晨。”《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并上古遗谚,《诗》《书》所引者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逾于此,岂可忽哉!
大舜曾说:“书写以记载过错。”因为书是用以记载时事的。凡是古代圣贤的言辞,都总称为书;书的作用,主要就是用来记言的。扬雄就说:“言,是人的内心发的声音;书,则是表达心思的符号。发
声音,写成文字,君
与小人的不同就表现
来了。”所以,书就是舒展的意思。把言辞舒展散布开,写在简板之上,就成了书;《周易-系辞》用《夬卦》来象征书契,就是取文字以明确断决为贵的意思。夏、商、周三代的政务不多,书面的文件也很少应用。到了
秋时期,诸侯之间聘问频繁,持书往来的使者很多:如秦国大夫绕朝赠策书给晋国大夫士会,郑国大夫
家派使臣送信给晋国大夫赵盾,楚国的屈巫从晋国送信给楚公
侧,郑国大夫
产寄信劝告晋国的士匄。仔细读这四封书信,其辞就像在相对面谈。又如滕文公死后,鲁国大夫叔弓为使者到滕国送弔书。由此可见,
秋时期的外
使节,大都已经携带书面文件了。到战国时的献书,多用奇丽的文字组成。汉以后的书札,文辞气度纷纭复杂。读司
迁的《报任安书》、东方朔的《与公孙弘书》、杨恽的《报会宗书》、扬雄的《答刘歆书》等,写得志气宏大,各有异采;都是组织辞采于尺素之上,字里行间
文藻条,托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讷。
译文
(一)
本篇分三个分。第一
分论书牍,说明书的
义、起源、魏晋以前书信的写作和运用情况,最后论书信写作的基本特
。第二
分论奏记和奏笺。刘勰认为对三公用奏记,对郡守用奏笺,这是就其大致情况而言。奏记和奏笺的区别,在当时并不是很严格的。笺记与书表也颇相近,刘勰在这
分的最后,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异同。第三
分论二十四
杂文。主要是逐条解说各
名称的
义,偶举
作品加以证明。最后
调这些文辞于己于国的重要,希望文人不要忽视。
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