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桓谭曾说:“作家各有自己的喜,有的
好浮浅华丽,而不懂得朴实;有的
好繁多,而不懂得简要。”曹植也说:“一般文人,有的喜
文采丰富,意义
隐;有的喜
清楚明白,描写细致
微:各人习尚不同,致力于写作也就互异。”这是从作家来讲各人的趋势不同。刘桢又说:“文章的
势,不外是刚
或柔弱;能
到文辞已尽而
势有余的,天下不过一二人而已,这样的作者是不可多得的。”刘桢这里说的,又牵涉到文气问题。不过,文章任其自然之势,势必有的刚
,有的柔婉,不一定要慷慨激昂的,才算文章的
势。此外,陆云说他自己:“从前谈论写作,常重视文辞而忽视情志,注意文章
势而不求文句
泽。后来听到张华的议论,便信从他的话了。”其实情志本来重于文辞,而文章
势也应该讲究
泽;陆云可以说是先走错了路,后来又能改正的了。
(三)
总之,有了事的形
,就形成这
事
的趋势,形和势是
联系着的,急
回旋,好像圆形的规;
箭去,直得像工匠的墨线。
据事
的便利而
行写作,内容和形式就可能得到很好的结合。如果走弯路学新奇,就会像学习邯郸步法的寿陵人。
(四)
“势”,就是据事
的便利而形成的。例如弩机发
的矢必然是直的,曲折的山涧中的急
必然是迂回的,这都是自然的趋势。圆的
是圆的,所以能转动;方的
是方的,所以能平放:作品的
势,也就是这样。凡是取法于儒家经典的作品,必然
有雅正的
;而仿效《楚辞》的作品,也必有
好非凡的华采;内容浅近的,大都缺乏
蓄;措辞简明的,常常和繁富的作品相反。好比急
不会有细狼,枯木不会有
荫,这都是自然的趋势。
所以在绘画上讲究设,而在文章上则以情志为主;调
颜
而画成狗
的不同形状,会合情
而形成雅正或庸俗的
势。写作上各有师承,表现手法也就各不相同;其间虽无严格的区界,但也不易超越。只有
悉写作法则的人,才能兼通各
不同的文章
势:正常的和奇特的文章虽然相反,但总可以
会贯通;刚健的和柔婉的作品虽然互异,也应该
据不同的情况来灵活运用。如果只
好典雅而厌弃华丽,就是在
会贯通方面
得不够;这就好比夏代有人重弓轻矢或重矢轻弓,其实只有弓或只有矢都是不能单独发
的。但如果雅正和庸俗的合在一篇,那就分散了统一的文章
势;这就好比楚国人
卖矛和盾,两样都称赞便一样也卖不掉了。若要兼长各
裁,也须善于辨别其间的差异;好比乐师对于音律、画家对于颜
一样,作家也要善于
合运用不同的文章
势。对于章、表、奏、议等文
的作品,应该
到典正
雅;对于赋、颂、歌、诗等文
的作品,应该
到清新华丽;对于符、檄、书、移等文
的作品,应该
到明确决断;对于史、论、序、注等文
的作品,应该
到切实扼要;对于箴、铭、碑、诔等文
的作品,应该
到弘大
;对于连珠和七等文
的作品,应该
到巧妙华艳。这些都是
据不同的
裁而形成不同的
势,随着文章
势的变化而获得成效的。虽然写作的法则和时机要互相结合,文采的多寡要互相
合,但好比五彩的锦缎,必须以某
颜
为基础。
近来的作家,大都好奇巧。推究这
新奇的作品,是一
错误的趋势造成的。由于作家们厌弃过去的样式,所以勉
追求新奇;细看这
不正当的意向,表面上好像颇不容易,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方法,不过是故意违反正常的写法而已。在文字上,把“正”字反写便成“乏”字;在辞句上,把正常的写作方法反过来就算是新奇。学习新奇的方法,必然把文句的正常次序颠过来,将应写在上面的字写到下面去,把句中的字改到句外去;次序错
不正常,就算是新的
彩了。本来大路很平坦,有的人偏要走小路,无非是为了贪图近便:正常的文句本来很清楚,有的人偏要追求反话,无非是为了迎合时俗。但和旧式相同的作品,是靠新颖的内容而写得
巧的;勉
求新的人,反因与
制不合而变成怪诞了。熟练的老手,能够掌握正常的方法,来驾驭新奇的文句;急于求新的人,则一味追求奇巧,因而违反了正常。这
趋势如果发展下去而不纠正,文章
制就会越来越败坏。要掌握好这
情况和方法,不是很值得思考吗?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