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练字(2/2)

(四)

《尔雅》这书,是孔的门徒所编纂的,它和《诗经》、《尚书》有着密切的联系;《仓颉》这书,是李斯编辑的,由《史籀篇》脱胎而成。《尔雅》用以解释古字古义,《仓颉》用以汇集奇文异字:两书的作用相辅相成,就如人左右肩或左右的相互合。一个作者兼通古字而又知新义,也就可以行写作了。至于字义的古今有别,后世普遍运用或废弃不用,以及字形繁简的合等,都会形成优劣不同的作品。作者的思想既然寄托于有声的语言,语言又借助于有形的文字来表达,则诵其声,就看音节是否协调,观其文,就看文字是否运用得当了。

至于儒家经典的内容刻隐晦,各著述浩瀚繁富,加以简帛的被蛀或破裂,经多次抄写而改变原字,有的因字音相近而误,有的因字形相似而错。如思的弟孟仲,把《诗经》中的“于穆不已”说成“于穆不似”,这就是字音相近造成的错误;晋国历史所记载的“己亥渡河”,被卫人读为“三豕渡河”,这就是字形相似造成的错误。《尚书大传》中有“别风淮雨”的说法,《帝王世纪》则说“列风雨”“别”与“列”、“淮”与“”,就是文字相似而于不知不觉中改变的。“”和“列”的字义妥当但不奇特“淮”、“别”二字于理不合却很新奇。东汉傅毅在《北海王诔》中已用过“淮雨”二字,南齐王在《三月三日曲诗序》中,又用到“别风”二字。由此可见,好奇特的心情,古今都是一样的。但对待历史上缺疑的字,圣人是很慎重的;若能本于正确意义而抛弃好奇的念,就可以定正文字了。

的语言,就是为了统一字形和字音。《周礼-地官》中讲到,周代有保氏掌教授文字。秦始皇烧毁古代典籍之后,便以官吏为老师;于是经李斯整理籀书而产生了秦代的小篆,程邈创造隶书又废弃了篆书。到汉初创建各法律时,明明写上有关文字的法令:太史官对幼年学生,要考试六;官吏和百姓向皇帝上书,写错了字要弹劾检举。所以,西汉石建的上书中“”字写漏一笔,便害怕将获得死罪;虽说石建的情比较谨慎,也和当时对文字的重视有关。在汉武帝时期,司相如编写了《凡将篇》。到宣帝和平帝时期,曾征召通文字的人材:张敞因能正定古字而传授文字学,扬雄编辑了解释奇字的《训纂篇》。他们都通《尔雅》、《仓颉》,全面掌握了文字的音义。当时的辞赋大家,无不通晓文字学。加之他们的作品大都是描写京都苑囿,常用假借字来状貌形声,因此,西汉时期擅长文字学的作家,大都好用奇文异字。这并非他们特意要标新立异,而是当时的作家都通晓难字。到了东汉,人们对文字学的研究较差,因而复杂奥的字义,大都无人理解。及至曹魏时期的创作,用字有了一定的法度,回再看汉人作品,反而有了障碍,难以读懂。所以,陈思王曹植说:“扬雄、司相如的作品,意义幽,读者未经老师传授就不能解释其辞句,没有广博的学识就难以理解它的内容。”这岂止是读者的才力不足,也由于它的文字实在奥。自从晋代以后,用字大都讲求简明易懂,当时都习惯于简易,谁还采用难字?现在的作品,有一个怪异的字,很多句都要受到影响;如果有三个人都不认识,那就将会成为字妖了。后代读者大认识的字,虽是难字也不难了;大家已共同废弃不用的字,虽然不难也成为难字了。创作中或取或舍,这是不可不注意的。

(三)

因此,行写作,必须对文字加以选择组合:第一要避免诡异,第二要减少联边,第三要权衡重,第四要调节单复。所谓“诡异”,就是奇形怪状的字。如曹摅的诗中说:“岂是不愿意这次行游,只是我狭小的心憎恶那吵吵嚷嚷的訩呶。”“訩呶”两个怪字,就使好的诗篇大受污损,何况超过二字,还能成为可观的作品吗?所谓“联边”,就是偏旁相同的字。描绘山川的形貌,自然古今作品都用联边字,但用于其他文章,就很不相称而成了瑕病;如果无法避免,可以连用三字,但三字以上,那就像编字典了。所谓“重”,就是相同的字重复现。《诗经》和《楚辞》都能恰当地重复一些字句,近代创作却忌讳同字的重复;但如果两个字都很必要,就宁可犯忌也要运用。所以,善于写文章的人,虽可写到万篇之多,有时却到一字之缺;并不是没有这个字,而是避免重复有困难。所谓“单复”,就是字形的繁简。字形简略的字积累成句,就显得稀稀拉拉,行列单薄;笔画繁多的字积聚成文,就显得一片漆黑,篇无光。善于用字的作者,繁简字合,就能圆转如珠了。以上四条,虽然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有,但总的例是不能没有的;如果遇到这些情形而不明白,就算不得通练字了。

(五)

(二)

总之,篆书和隶书依次熔炼,《仓颉》和《尔雅》对文字了全面的解释。从古到今的作者,由于运用文字的不同,其效果就丑各异。用字为世所同晓便容易传,为时所共废便难以运行。文字把思想表达得明白而确,就能文采飞扬而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