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时序(2/4)

全篇分七个分。第一分论述从尧舜时期到战国时期的文学情况,第二分论述西汉时期的文学情况,第三分论述东汉时期的文学情况,第四分论述三国时期的文学情况,第五分论述西晋时期的文学情况,第六分论述东晋时期的文学情况,第七分论述宋、齐时期的文学情况。不过本书写作时齐还未亡,所以对齐代文学只有笼统的颂扬,未作分析评论。

(一)

赞曰∶

译文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虽远,僾焉如面。

自宋武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

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刘勰在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情况的论述中,讲到三的关系:一是“风动于上,而波振于下”,商、周的诗歌,汉、晋的文学,都较普遍地存在这情形;二是由于“世积离,风衰俗怨”的世,造成“梗概而多气”的建安文学;三是儒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如东汉文学的“渐靡儒风”,两晋玄学使文学创作“成文”等。前一主要是影响于文学的盛衰,后两则影响到文学的内容和风格特。刘勰未能从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等基本方面来分析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而过分调了封建统治者的提倡与重视的作用,这是他难以避免的局限。但他在对大量史实的分析中,提“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基本观是正确的。

此外,本篇对晋宋以前文学发展概况所作历史的总结,也有一定的意义。它不仅说明了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盛衰的原因,而且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各个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如西汉的“祖述《楚辞》”,东汉的“渐靡儒风”,建安的“雅好慷慨”,西晋的“辞意夷泰”等。

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章,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经典礼章,跨周轹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鸿风懿采,短笔敢陈;扬言赞时,请寄明哲!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成文。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从历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来探讨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

简文兴,渊乎清峻,微言理,函满玄席;澹思采,时洒文囿。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之辈,虽才或浅,珪璋足用。

时代不断地演,质朴和华丽的文风也跟着变化。古往今来的写作情况和理,大概还可以论述一下吧?从前在唐尧时期,恩德隆盛,教化普及;所以者百姓了《击壤歌》,儿童们也唱了《康衢谣》。接着是虞舜时期,政治昌明,百姓安闲;于是舜写了《南风诗》,群臣也和他同唱了《卿云歌》。这些作品为什么那么完呢?主要由于心情舒畅,所以诗歌音调也是安乐的。到夏禹治理好国土,各项工作都走上轨,所以产生了歌颂的作品。商汤英明严肃,因而现了《诗经-商颂》里的《那》诗。后来周文王恩德隆盛,这时《周南》中的诗篇,现了当时作者勤劳而无怨言的思想;文王以前,太王的教化很淳厚,所以《豳风》里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快乐而不过分的心情。但是后来厉王、幽王时期政治黑暗,因而《大雅》里的《板》、《》等诗充满愤怒;平王时,周室渐渐衰落,于是现了情调悲哀的《王风-黍离》。这些歌

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无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