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才略(2/4)

宋代逸才,辞翰鳞萃,世近易明,无劳甄序。

观夫后汉才林,可参西京;晋世文苑,足俪鄴都。然而魏时话言,必以元封为称首;宋来谈,亦以建安为实。何也?岂非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哉?嗟夫!此古人所以贵乎时也。

译文

(一)

从黄唐到魏晋九代的文章,是十分丰富而繁盛了;这个时期优秀的作家作品,可略加评述。虞夏时期的文章,有皋陶提诸侯必备的六品德,夔所整理的八音,益对舜的赞辞等。太康的五个兄弟所作的《五之歌》,文辞温和,意义雅正,为后世万代的典范。商、周时期,有仲虺告诫商王的《仲虺之诰》,伊尹教训太甲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虽对“九代之文”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文史诗赋、章表奏议等都有所涉及,但刘勰对文学艺术和学术论著的不同特,在这些评论中却表现了他更为明确的认识。如董仲舒和司迁,刘勰说他们一是“专儒”,一是“纯史”,其所肯定的,并不是《秋繁》或《史记》这样的著,而是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和司迁的《士不遇赋》,认为这才属于“丽缛成文”的文学作品。又如说:“桓谭著论,富号猗顿,宋弘称荐,爰比相如,而《集灵》诸赋,偏浅无才。”“王逸博识有功,而绚采无力。”这里,不仅没有混同文学作品和学术论著,反而是有意识地加以对照,用“富号猗顿”的论著“博识有功”的学力,来反衬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偏浅无才”“绚采无力”这说明,本篇所论之“才”,是专指文学创作的才力,文学家的“才”和学术家的“才”,是各有特而不可混同的两才力。

《才略》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七篇,从文学才力上论历代作家的主要成就。全篇论述了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作家近百人,正如黄叔琳所评:“上下百家,大而思,真文囿之观。”本篇确可谓古代批评史上作家论的洋洋大观。

全篇共五个分。第一分评先秦作家,其中如“皋陶六德,夔序八音”等,不仅是不可靠的传说,也还谈不到什么文学作品;至于《五之歌》原是后人伪作,刘勰竟奉为“万代之仪表”,这都是其历史局限。第二分评两汉作家三十三人。第三分评魏代作家十八人。第四分评两晋作家二十五人,附带说明宋代作家“世近易明”,不再评述。第五分是据以上评述所作的小结,主要说明文人成就的大小和他所的时代有关。这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本篇以评论作家才气为主,这只是作家成就低的主观因素,篇末调“贵乎时”,则注意到了作家成就的客观因素。文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时序》篇的论题,本篇简要地提,不仅必要,且有画龙睛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刘勰在这里讲的“贵乎时”,主要指“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是有很大局限的。

馀采徘徊,遗风籍甚。无曰纷杂,皎然可品。

笔端之良工也。孙盛、宝,文胜为史,准的所拟,志乎典训,牖虽异,而笔彩略同。袁宏发轸以骧,故卓而多偏;孙绰规旋以矩步,故序而寡状。殷仲文之孤兴,谢叔源之闲情,并解散辞,缥渺浮音,虽滔滔风,而大浇文意。

本篇略远详近的原则评论历代作家,其略与详,主要指所论各个时期作家的多少而言;凡所论及,其详略虽也稍有不同,总的来说,都是很简要的。但刘勰所论,话虽不多,大都概括了作家的主要成就、基本特和重要得失。这些作家在“论文叙笔”的各篇,大都各有分别论述,所以,本篇的概括评论,则是刘勰对作家的总论。在这篇总论中,也有如曹、陶渊明等少数重要作家没有谈到。曹在本书其他篇章还讲到几,陶渊明则除存疑的《隐秀》篇外,全书都没有提到。就《才略》篇来说,陶渊明或被列“宋代逸才”而不论,不讲曹就毫无理了。此外,如班婕妤、徐淑、蔡琰、左芬等女作家一个不讲,这就是刘勰的儒家正统观念造成的了;其中对《五之歌》、尹吉甫、等评价太,也是这个原因。

赞曰∶

才难然乎!各异禀。一朝综文,千年凝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