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说“:如王丹此缣,是自己制出来的。”陈遵听了而有惭色。自此知名,想与王丹结交,王丹拒不同意。恰逢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缺乏,王丹率宗族献上麦二千斛。
邓禹表荐王丹领左冯翊,王丹称疾不视事,免职回,后征召为太子少傅。这时大司徒侯霸想与王丹交友,王丹被征召,派遣儿子侯昱在路上等候。侯昱迎拜车下,王丹下车答谢。侯昱说:“家父想与君交,何为见拜?”王丹说“:令尊有此言,丹没有答应呢。”王丹儿子有位同学丧亲,家在中山,王丹儿子告诉王丹想往奔丧慰问,结伴而行,王丹怒而鞭挞其子,令他寄帛二匹以祠。有人问其故。王丹说:“交道之难,不容易说。世上称管仲与鲍叔,次则王吉与贡禹。张耳、陈余以张杀陈而告终,萧育与朱博后来有隙不终,所以交友能善始又善终者是很少的。”时人信服其言论。客初有荐举士子于王丹的,因选举之,后来所举士子陷于罪,王丹被牵连免职。客惭愧害怕而自绝于王丹,而王丹无所芥蒂。后来王丹被再征为太子太傅,于是呼叫客对他说:“你的自绝,是对我王丹的气量估计得太薄了吧?”不为客设食以示惩罚,相待如初。后来让位,在家逝世。
◆王良传
王良字仲子,东海郡兰陵人。年轻时好学,学习《小夏侯尚书》。王莽时,称病不仕,教授学生千余人。
建武二年(26),大司马吴汉征召,不应。三年,征拜为谏议大夫,几次进忠言,进止都以礼,朝廷敬重。迁沛郡太守。到了蕲县,称病不入府,官属都跟随着他,王良上书称病重,请退休,于是征拜为太中大夫。
六年(30),代宣秉为大司徒司直。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穿戴的是布被,用的是瓦器。这时司徒史鲍恢以事到东海,问候其家,看到一妇人穿着布裙曳着柴,从田中回来。鲍恢对她说:“我是司徒史,特来取书,想见王良夫人。”王妻说:“我就是王良妻。掾史辛苦了,没有书信。”鲍恢于是下拜,叹息而回,听到这个话的人莫不嘉美王良。后以病归。一年后复征,到荥阳,病重不能前进,就造访其友人。友人不肯见,说:“不是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吗,为什么往来这么窝囊不怕麻烦呢?”于是拒绝。王良惭愧,自后连征,他就称病。诏以黑纟熏聘请他,不应。后光武到兰陵,派遣使者问王良到底有什么疾苦,不能用言语答复。诏免除他子孙邑中徭役,后在家病逝。
史官评论说:利仁的人有借仁以从利,体义的人不用体以合义。这是说履行仁义,其事虽同,原其本心,真伪各异。季文子妾不穿帛,鲁人以为美谈。公孙弘身服布被,及黯讥笑他多诈。事实没有什么不同,而为誉为毁,议论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体与利的区别吧,宣秉、王良处位优重,而宣秉甘于淡泊,王良的妻子亲挑柴薪可以说太俭朴了。然而当时赞他的清廉,人君高他的节概,难道不是以诚处之吗?语说:“同言而信,信在言先;同令而行,诚在令外。”正是这样啊。张湛不怕矜伪的讥刺,这就是不作伪。王丹难于交执之道,这就是知交道呢。
◆杜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