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5/7)

极的效用,危于累卵。

王者顺从天地,掌管官爵主持刑法,不敢以高官私授其宗亲,不敢以天罚来减轻其亲人。陛下应顺从圣君之明德,昭然觉悟,远则遵循帝王之轨迹,近则遵守孝文帝之帝业,布施五常之教,接纳至亲,立即派遣使者迎回中山太后,置之别宫,定时去朝见。又召回冯卫二族,授与散职,使他们能执戟,亲自充当宿卫,以防患于未然。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上去后,王莽令元后下诏书说:“申屠刚所言都是离经妄说,违背大义,应罢官回家。”后来王莽篡位,申屠刚就躲避到河西,转到巴蜀,往来二十多年。等到隗嚣占据了陇右,想背汉而归附于公孙述。

申屠刚向隗嚣说“:我听说人所归者天所予人所叛者天所去。我想本朝光武帝躬行圣德,兴举义兵,恭行天罚,所到之处无坚不摧,这真是天之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将军本来没有尺土,孤立一隅,应当推诚相见奉顺而行,与朝廷同心并力,以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的事,圣人是不为的。以将军之威望,远在千里,动作举措,能不慎重吗?现在玺书几次下达,委以国是昭示信用,想与将军共同吉凶。老百姓共事,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何况是万乘的君主呢!现在你到底怕什么想什么,这样久疑不决呢?一旦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又来不及了,所以忠言至谏,希望得到接纳。愿你反复思考我的诤言。”隗嚣不纳,最后叛汉从公孙述。

建武七年(31),有诏书征申屠刚。申屠刚将归,又写信给隗嚣说:“我听说一意专行的人很孤立,拒绝纳谏的人容易阻塞,孤立阻塞的政治,是亡国的先兆。虽有明圣的资质,还委屈自己服从众议,所以才能考虑周到没有遗策,举动适当而无错事。圣人不以自己的独见为高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盛,逆人者灭亡,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将军以百姓身份为乡里所推荐,起兵之初,并无预定之计,兴兵动众之后,又没有深谋远料。现在东方政教日益亲睦,百姓平安,而西州发兵,人人怀有忧虑,骚动恐惧,不敢正言,群众疑惑,人怀顾望。非但没有精锐进取之心,且其祸患无所不至。物穷就将产生变故,事急则计易形成,是形势造成的啊。背离道德,违反人情,而能有国有家者,古今是没有的。将军素来以忠孝闻名,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为了仰慕共享德义。现在如果想决意侥幸行事,那忠孝德义还有什么呢?天保佑者昌顺,人帮助者信申。如没有天佑人助,让小民百姓遭受涂炭之祸,毁坏终身之德义,败乱君臣之节,污伤父子之恩,众贤破胆,不可不谨慎啊!”隗嚣不接受。

申屠刚到洛阳,拜为侍御史,又迁为尚书令。光武曾想出外游览,申屠刚以陇蜀尚未平定,不宜宴安逸乐。意见未被接受,就以头顶住车轮,光武于是停止游览。当时内外许多官吏,多半是皇帝自己选举出来的,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甚至也被鞭捶仆地牵拽于前,群臣莫敢正言。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又多次说皇太子应当进入东宫,选任贤保,以成其德,光武都不接纳。因他多次切谏有违旨意,几年后,外放为平阴令。后来又征召回朝拜为太中大夫,以病辞去官职,在家去世。

◆鲍永传

鲍永字君长,上党郡屯留人。父鲍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被王莽杀害。鲍永年少时就有志气操守,学习欧阳《尚书》。对后母非常孝敬,妻子曾经在后母面前叱狗,鲍永立即把妻休掉。起初为郡功曹。王莽以鲍宣不归附于自己,想诛灭他的子孙。都尉路平承望王莽意旨,制订杀害鲍永的计划。太守苟谏掩护他,召他为官吏,让他长住府中。鲍永因而多次为苟谏陈述兴复汉室,剪灭篡逆的策略。苟谏屡屡劝戒鲍永说“:君长如果泄露了机密,全家都有杀身之祸。”鲍永感激他的劝导。苟谏去世后,鲍永为他送丧回到扶风路平,于是将鲍永弟弟鲍升收审。新太守赵兴到,听到这些事而感叹说“:我接受汉朝的封赐,不能立节,而鲍宣被杀害,怎么能陷害他的儿子呢!”命令县令放出鲍升,恢复鲍永的功曹职务。当时有个冒称为侍中的人在传舍中住着,赵兴想去拜谒他。鲍永怀疑他有假,阻止赵兴,但赵兴不听而出。赵兴乘车前往,鲍永于是拔佩刀截马的当胸,车驾才止。几天后,王莽果然下诏书搜捕冒称侍中的人,鲍永于是出了名。荐举他为秀才,不应。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