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叫大家各言所乐,诸将都占丰邑美县,只有丁纟林愿封本乡。有人对丁纟林说:“人家都想占县,你却只求乡,这是为什么?”丁纟林说:“从前孙叔敖嘱咐儿子,受封时一定求瘠薄之地,今我能薄功小,得到乡亭就很不错了。”皇上听从之,封他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来改封为陵阳侯。丁鸿年十三时,从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明白了章句,会论辩,为都讲,于是立志深造,穿上布衣,挑着行李,不远千里求学。起初,丁纟林跟随世祖征伐,丁鸿与弟弟丁盛居在一起,怜爱丁盛幼小而一起过着寒苦生活。等到丁纟林死后,丁鸿应世袭受封,上书让国给丁盛,没有得到回批。已葬父亲,于是挂孝服于庐墓而溜走了,留信给丁盛道:“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少而随师学习,生不供养父母,死不能尽孝道,皇天先祖,并不保佑帮助,身受大病,不堪茅土。前次上书言明病情,愿辞爵给弟弟,奏章搁置没有回批,时间迫近当袭封爵土。谨自放弃袭爵,到外寻求良医。如果病治不好,死在沟壑算了。”丁鸿起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为师,两人友情很厚,后来丁鸿逃封,与鲍骏在东海相遇,丁鸿装作不认识鲍骏。鲍骏就挽住丁鸿并且责备道:“从前伯夷、吴季札处在乱世,所以得申其让国之志。《春秋》之大义,不因家事废王事,现在你以兄弟的私情而断绝父亲不灭的基业,可说是聪明吗?”丁鸿很受感动,流泪叹息,于是回去就国,开门教授学徒。鲍骏也上书称丁鸿经学至行,显宗很赏识他。
永平十年(68)皇帝下诏征贤,丁鸿到了即被召见,讲述《文侯之命》篇,皇上赐御衣及绶带,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等礼遇。不久,拜为侍中。
十三年(71),兼射声校尉。
建初四年(80)徙封为鲁阳乡侯。肃宗诏丁鸿与广平王羡和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在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的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持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皇帝亲自称制临决。丁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赞,皇上也多次赞美。当时人叹道:“殿中无双丁孝公。”丁鸿多次受赏赐,拔为校书,于是代替成封为少府。门下从此更盛,远方来的数千人。彭城刘恺、北海巴茂、九江朱伥都做到了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