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7/7)

,就在坟旁住下来。教授门徒常千人。公府三次征召,都认为周磐是有道之士特请他出山。周磐对友人说:“从前,方回、支父拒绝尧舜,在家养神,不因荣利而乱其养生之道。我的母亲已死,我要外物干什么?”于是不应征。

建光元年(121),年七十三岁,每年元旦朝廷会集诸生,讲论整天,于是对他两个儿子道“:我前天梦见先师东里先生,和我在阴堂之奥讲话。”既而长叹道“:难道我的岁数已经完了!如果命终的时候,桐棺足

够装殓身体,外椁阝能装内棺就行,用衣服包裹,直悬而下墓穴,用洗过的衣服和幅巾就可以了。编一块二足四寸长的竹简,抄写《尧典》一篇,连同刀笔各一件,放在棺前,表示不忘圣道。”这月十五日,无病而死,学者认为他是懂得天命的人。

◆赵咨传,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做过博士。赵咨少时死了父亲,有孝顺的行为,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就。

延熹元年(158)大司农陈奇推荐赵咨说他极孝顺,有道德,乃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辞去。太尉杨赐特请他,叫他用幅巾为首饰,不加冠冕,进去与大家讲学。后来,举高第,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糊口。有一次,强盗晚上到他家打劫,赵咨怕惊动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强盗要求他准备饭食,他辞谢道:“老母八十岁了,有病需要治疗,家里很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多少留点衣服粮食。”妻子以外,一无长物,强盗都感到惭愧叹息,跪下告辞道:“我们太无礼了,不该侵扰贤者。”说完都跑开了。赵咨追出来送东西给他们,没有赶上。从此更加出名了。朝廷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责备,州郡用礼相迎,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又拜赵咨为东海相。去上任时,经过荥阳,县令敦煌曹詗,赵咨的旧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不停留,曹詗送至亭次,望着车辆的灰尘不能跟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过我县界不见我,一定会被天下人笑话。”于是丢下印绶,追至东海。见赵咨后,辞职回家。他被当时人所看重就是这样。赵咨做官时很清廉简朴,计算时间支取薪俸,豪党害怕他的俭节。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将临终时,告他的故吏朱祗、萧建等,要他们采用薄殓素棺,垫以黄土,想使尸体速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信子孙改变计划。于是写下遗书给儿子赵胤道“:人是含气之类,有生必有死,这是天地的定规,自然的至数。因此通达之士,看清了性命,认为存亡就像晦和明,死生就像朝和夕,所以他们活着不追求娱乐,死了不觉得忧戚。所谓死亡,只是元气离开身体,灵魂到处游散,回到原始,归于无端,已经消仆,回到粪土。土是弃物,难道还有性情,而想规定厚薄之礼,调理其干燥潮湿吗?只是凭生者的感情,不忍心看见亲人的形体毁坏,于是有掩埋骸骨的做法。《易经》说:‘古之葬者,衣以薪,藏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阝。’棺椁阝的制作,从黄帝开始。从陶唐,到虞、夏,还提倡简朴,有的用瓦,有的用木,到殷商才有增加。周朝继承下来,制度兼有二代。又加以墙翼等装饰,用铭旌表示死者的身份,讲究含饭等礼节,选择殡葬宅兆的日期,棺木郭重选使用,衣衾也分等级和层数。这类事繁琐而无实用,品物琐碎而难办到。然而官阶等级,贵贱不一。自成、康以下,典章稍有不同。到了战国时期,渐渐衰落,法度松弛,上下越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