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霸言(2/4)

霸业和王业的规模形势是这样的。它模仿上天,效法大地,教化世人,改换朝代,创立天下法制,分列诸侯等次,使四海宾服归属,并乘时匡正天下;它可以缩小大国的版图,纠正邪曲的国家,削弱国,降低权重之国的地位,兼并国,摧残暴的国君:分其罪恶,降低其地位,保护其人民,然后就统治其国家。本国富叫作“霸”,兼正诸侯国叫作“王”所谓王者,总有其独明之。德义相同的国家,他不去攻取;义一致的国家,他不去统治。历来争夺天下,以威力推翻危的暴君,是王者的常事。统治人民必须有,称王称霸必须合于时机。国政修明而邻国无,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有利条件。因为国家的存在与邻国有关,国家的败亡也与邻国有关。邻国有事,邻国可以有所得;邻国有事,邻国也可以有所失。天下有事变?总是对圣王有利;国家危殆的时候,才显圣人的明智。先代圣王之所以成其王业,往往是利用邻国的举措不当。举措不当,是邻国敌人所以得意的原因。

想要掌握天下的权力,首先必须施德于诸侯。因此,先王总是有所取,有所予,有所屈,有所伸然后才能掌握天下的大权。兵胜在于有权,权胜在于得地利。所以,诸侯得有地利的,跟着有权力;失地利的,权就跟着丧失了。争夺天下,还必须先得人心。懂得天下大计的,得人;只打小算盘的,失人。得天下大多数拥护的,能成王业;得半数拥护的,能成霸业。因此,圣明君主总是谦恭卑礼来对待天下贤士

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让贤,贤不齿第择众,是贪大也。是以王之形大也。夫先王之争天下也以方心,其立之也以整齐,其理之也以平易。立政令用人,施爵禄用地,举大事用天。是故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及。四封之内,以正使之;诸侯之会,以权致之。近而不服者,以地患之;远而不听者,以刑危之。一而伐之,武也;服而舍之,文也;文武满,德也。夫轻重弱之形,诸侯合则,孤则弱。骥之材,而百伐之,骥必罢矣。最一伐,而天下共之,国必弱矣。国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小国得之也以制节,其失之也以离。夫国小大有谋,弱有形。服近而远,王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折节事以避罪,小国之形也。自古以至今,未尝有先能作难,违时易形,以立功名者;无有常先作难,违时易形,无不败者也。夫臣伐君,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独攻而取也。必先定谋虑,便地形,利权称,亲与国,视时而动,王者之术也。夫先王之伐也,举之必义,用之必暴,相形而知可,量力而知攻,攻得而知时。是故先王之伐也,必先战而后攻,先攻而后取地。故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以攻,料备以攻备。以众攻众,众存不攻;以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释实而攻虚,释而攻膬,释难而攻易。

译文

之;因国之权,以其势弱之;因重国之形,以其势轻之。国众,合以攻弱,以图霸。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国少,而施霸者,败事之谋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形,知动静之时;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国众,先举者危,后举者利。国少,先举者王,后举者亡。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夫争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令人主一喜一怒者,谋也;令国一轻一重者,刑也;令兵一一退者,权也。故于谋,则人主之愿可得,而令可行也;刑,则大国之地可夺,国之兵可圉也;于权,则天下之兵可齐,诸侯之君可朝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刑,知世之所谋,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归,知令之所加矣。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邻国之所不亲也。权动所恶,而实寡归者。擅破一国,在后世者王。擅破一国,在邻国者亡。

夫抟国不在敦古,理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夫举失而国危,刑过而权倒,谋易而祸反,计得而信,功得而名从,权重而令行,固其数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