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
,财
之所生,视岁之满虚而轻重其禄,然后千乘可足也。万乘之国,守岁之满虚,乘民之缓急,正其号令而御其大准,然后万乘可资也。
年景遇上丰收,农民粮卖不
去,连猪狗都吃人
。年景遇上灾荒,买粮一釜要
十贯钱,而且
有饿民。这难
是因为地力不足而粮
不够吃所造成的么?这是因为往年粮价太低,猪狗都吃人
,所以下一年的民
就不足了。商品遇上落价,就
照工价的一半也卖不
去,人民生产不够本钱。商品遇上涨价,就是
十倍
价也买不到手,人民需要不得满足。这难
是由于东西本来太少,生产和贮存不够所造成的么?这是因为错过了调节人民财利的时机,财
价格就波动起来。所以善治国者总是在民间
资不足时,把库存的东西供应
去;而在民间
资有余时,把市场的商品收购起来。民间
资有余就肯于低价卖
,故君主应该以低价收购;民间
资不足就肯于
价买
,故君主应该以
价售
。用低价收购,用
价抛售,君主不但有十倍的盈利,而且
资财货的价格也可以得到调节后的稳定。
凡将治国,不懂得轻重之术,就不能组织经济之“笼”来控制民间;不能够调剂民利,就不能讲求制经济来实现国家大治。所以,一个万乘之国如果
现了万金的大商贾,一个千乘之国如果
现了千金的大商贾,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国家大量
失财利的结果,臣
就不肯尽忠,战士也不肯效死了。年景有丰有歉,故粮价有贵有贱;号令有缓有急,故
价有
有低。如果人君不能及时治理,富商就
于市场,利用人民的困难,牟取百倍的厚利。相同的土地,
者善于掌握;相同的财产,智者善于收罗。往往是智者可以攫取十倍的
利,而愚者连本钱都捞不回来。如果人君不能及时调剂,民间财产就会
现百倍的差距。人太富了,利禄就驱使不动;太穷了,刑罚就威慑不住。法令的不能贯彻,万民的不能治理,是由于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缘故。而且,君主经过计算度量,耕田垦地多少,本来是心中有数的;百姓
粮,也算有每人一定亩数的土地。统计一下产粮和存粮本来是够吃够用的。然而人民仍有挨饿吃不上饭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粮
被囤积起来了。君主铸造发行的货币,是民间的
易手段。这也算好了每人需要几百几千的数目。然而仍有人用费不足,钱不够用,这又是为什么呢?钱财被积聚起来了。所以,一个君主,如不能散开囤积,调剂余缺,分散兼并的财利,调节人民的用费,即使加
农业,督促生产,而且自己在那里无休止地铸造货币,也只是造成人民互相
役而已,怎么能算得上国家得治呢?
轻重之术的
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绝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三币握之则非有补于
也,
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
,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今人君籍求于民,令曰十日而
,则财
之贾什去一;令曰八日而
,则财
之贾什去二;令曰五日而
,则财
之贾什去半;朝令而夕
,则财
之贾什去九。先王知其然,故不求于万民而籍于号令也。
国家有十年的粮贮备,而人民的粮
还不够吃,人民就想用自己的技能求取君主的俸禄;国君不经营山海(盐铁)的大量收
,而人民的用度还不充足,人民就想用自己的事业换取君主的金钱。所以,国君能控制粮
,掌握货币,依靠国家的有余控制民间的不足,人民就没有不依附于君主的了。粮
,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货币,是人民的
易手段。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掌握他们的
通手段来控制主宰他们生命的粮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民力了。
人们总是相信己之人而死于谋求财利,这是普天下的通例。百姓又总是予之则喜,夺之则怒,这也是人之常情。先王知
这个
理,所以在给予人民利益时,要求形式鲜明;在夺取人民利益时,则要求不
内情。这样,人民就与君主亲
了。“租籍”,是
制
行征收的;“租税”,是经过谋划索取的。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避免
制征收的形式,保留他经过谋划的索取,这样,天下就乐于服从了。
经济权益由国家统一掌握,这样的国家大无敌;分两家掌握,军事力量将削弱一半;分三家掌握,就无力
兵作战;分四家掌握,其国家一定灭亡。先王明白这个
理,所以杜绝民间谋取
利,限制他们获利的途径。因此,予之、夺之决定于国君,贫之、富之也决定于国君。这样,人民就拥
国君有如日月,亲近国君有如父母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