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问仲说:“请问通权达变的理财方法。”
仲回答说:“天以天时
旱
现其权变,地以财
多寡
现其权变,人以能力
低
现其权变,君主以发号施令为权变。君主如不能掌握天的权变,人、地的权变也无从掌握。”桓公说;“为什么不掌握天权,人地之权就无从掌握?”
仲回答说:“商汤在位时有七年旱灾,夏禹在位时有五年
灾。人民没有饭吃以至有
卖儿女的。商汤只好用庄山的金属铸币,来赎救人民无
而
卖儿女的;夏禹只好用历山的金属铸币,来赎救人民无
而
卖儿女的。所以,君主对于天时
旱不能掌握防备,人力和土地财
也都无从掌握了。因此,成王业的君主总是每年贮蓄粮
十分之三,三年多就能有相当于够吃一年的贮备。三十七年就能有相当于十一年多一
的贮备。每年贮蓄三分之一不至于伤害民生,还可以促
农民重视农业并勤奋努力。即使天灾毁坏土地生产,发生凶旱
涝百姓也不会有死于沟堑或沿街乞讨的了。这就是掌握天时以对待天的权变的办法。”桓公说:“好。我想实行掌握‘三权’的理财方法,该怎么办?”
仲回答说:“梁山南面所产的纟青茜和山东掖县一带的石
,是天下稀有的珍宝。”
仲接着说:“用这些东西换取粮
,每年贮备一分,行之五年,国家就有力量使粮价比以前上涨十倍。”
仲接着说:“要铸钱立币,拿
两年的贮备粮雇人采铜,建立冶铜铸币的场所。但
价的
平则要与别国保持一致。因为商品价格偏
,别国就来倾销
利;商品价格偏低,
资会
散外
。所以要注意比价一致。
资
散外
,就等于本国失权;被人
利,就等于本国失策了。国家不能防备天时
旱之变,民间只好互相借贷以求自备,等于使人民私相
役。这是刑罚所起和
国的
本原因。均平变为不均平,富裕沦为贫穷,国家积累就陷于空虚了。这就是天地人三
权变都没有掌握的表现。”桓公说:
桓公问曰:“轻重准施之矣,策尽于此乎?”
曰:“未也,将御神用宝。”桓公曰:“何谓御神用宝?”
对曰:“北郭有掘阙而得
者,此检数百里之地也。”桓公曰:“何谓得
百里之地?”
对曰:“北郭之得
者,令过之平盘之中。君请起十乘之使,百金之提,命北郭得
之家曰:‘赐若服中大夫。’曰:‘东海之
类于
,托舍于若。赐若大夫之服以终而
,劳若以百金。’之
为无赀,而藏诸泰台,一日而衅之以四
,立宝曰无赀。还四年,伐孤竹。丁氏之家粟可
三军之师行五月,召丁氏而命之曰;‘吾有无赀之宝于此。吾今将有大事,请以宝为质于
,以假
之邑粟。’丁氏北乡再拜,
粟,不敢受宝质。桓公命丁氏曰:‘寡人老矣,为
者不知此数。终受吾质!’丁氏归,革筑室,赋籍藏
。还四年,伐孤竹,谓丁氏之粟中
三军五月之
。桓公立贡数:文行中七,年
中四千金,黑白之
当千金。凡贡制,中二齐之壤策也,用贡:国危
宝,国安行
。”桓公曰:“何谓
?”
对曰:“
有豫,则君失策而民失生矣。故善为天下者,
于二豫之外。”桓公曰:“何谓二豫之外?”
对曰:“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以此与令
退,此之谓乘时。”
“能皆已官,时皆已官,得失之数,万之终始,君皆已官之矣。其余皆以数行。”桓公曰:“何谓以数行?”
对曰:“谷者民之司命也,智者民之辅也。民智而君愚,下富而君贫,下贫而君富,此之谓事名二。国机,徐疾而已矣。君
,度法而已矣。人心,禁缪而已矣。”桓公曰:“何谓度法?何谓禁缪?”
对曰:“度法者,量人力而举功;禁缪者,非往而戒来。故祸不萌通而民无患咎。”桓公曰:“请闻心禁。”
对曰:“晋有臣不忠于其君,虑杀其主,谓之公过。诸公过之家毋使得事君。此晋之过失也。齐之公过,坐立长差。恶恶乎来刑,善善乎来荣,戒也。此之谓国戒。”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