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桓公问曰:“请问国势。”
对曰:“有山
之国,有氾下多
之国,有山地分之国,有
泆之国,有漏壤之国。此国之五势,人君之所忧也。山
之国常藏谷三分之一,氾下多
之国常
国谷三分之一,山地分之国常
国谷十分之三,
泉之所伤,
泆之国常
十分之二,漏壤之国谨下诸侯之五谷,与工雕文梓
以下天下之五谷。此准时五势之数也。”
桓公问曰:“请问争夺之事何如?”
曰:“以戚始。”桓公曰:“何谓用戚始?”
对曰:“君人之主,弟兄十人,分国为十;兄弟五人,分国为五。三世则昭穆同祖,十世则为祏。故伏尸满衍,兵决而无止。轻重之家复游于其间。故曰:毋予人以壤,毋授人以财。财终则有始,与四时废起。圣人理之以徐疾,守之以决
,夺之以轻重,行之以仁义,故与天壤同数,此王者之大辔也。”
桓公问仲说:“梁聚对我讲:‘古时候实行轻税而薄征,这算是税收政策中最适宜而易行的了。’梁聚的意见如何?”
仲回答说:“梁聚的话不对。轻赋税则国家仓凛空虚,薄征收则兵
工
不足。兵
、工
不足则
、帛不能
,国家仓凛空虚则战士低贱无禄。对外,
货和丝帛不能输
于天下各国;对内,国家的战士又
境低贱。梁聚的话显然是错误的。国君有山,
。人家受,十亩加十,是一家十
也。
于国谷策而藏于币者也。以国币之分复布百姓,四减国谷,三在上,一在下。复策也。大夫聚壤而封,积实而骄上,请夺之以会。”桓公曰:“何谓夺之以会?”
对曰:“粟之三分在上,谓民萌皆受上粟,度君藏焉。五谷相靡而重去什三,为余以国币谷准反行,大夫无什于重。君以币赋禄,什在上。君
谷,什而去七。君敛三,上赋七,散振不资者,仁义也。五谷相靡而轻,数也;以乡完重而籍国,数也;
实财,散仁义,万
轻,数也。乘时
退。故曰:王者乘时,圣人乘易。”桓公曰:“善。”
桓公问曰:“今有海内,县诸侯,则国势不用已乎?”
对曰:“今以诸侯为公州之饰焉,以乘四时,行扪牢之策。以东西南北相彼,用平而准。故曰:为诸俟,则
下万
以应诸侯;遍有天下,则赋币以守万
之朝夕,调而已。利有足则行,不满则有止。王者乡州以时察之,故利不相倾,县死其所。君守大奉一,谓之国簿。”
桓公问曰:“特命我曰:‘天
三百领,泰啬。而散大夫准此而行。’此如何?”
曰:“非法家也。大夫
其垄,
其室,此夺农事及市庸,此非便国之
也。民不得以织为箸而貍之于地。彼善为国者乘时徐疾而已矣。谓之国会。”
桓公问于曰:“准衡、轻重、国会,吾得闻之矣。请问县数。”
对曰:“狼牡以至于冯会之日,龙夏以北至于海庄,禽兽羊
之地也,何不以此通国策哉?”桓公曰:“何谓通国策?”
对曰:“冯市门一吏书赘直事。若其事唐【谀〕圉牧
之人养视不失捍殂者,去其都秩,与其县秩。大夫不乡赘合游者,谓之无礼义,大夫幽其
秋,列民幽其门、山之祠。冯会、龙夏
羊牺牲月价十倍异日。此
诸礼义,籍于无用之地,因扪牢策也。谓之通。”
桓公问曰:“请问币乘
。”
对曰:“始取夫三大夫之家,方六里而一乘,二十六人而奉一乘。币乘
者,方六里,田之
恶若
,谷之多寡若
,谷之贵贱若
,凡方六里用币若
,谷之重用币若
。故币乘
者,布币于国,币为一国陆地之数。谓之币乘
。”桓公曰:“行币乘
之数奈何?”
对曰:“士受资以币,大夫受邑以币,人
受
以币,则一国之谷资在上:币赀在下。国谷什倍,数也。万
财
去什二,策也。
革、
角、羽
、竹箭、
械、财
,苟合于国
君用者,皆有矩券于上。君实乡州藏焉,曰:‘某月某日,苟从责者,乡决州决’。故曰:就庸一日而决。国策
于谷轨,国之策货,币乘
者也。今刀布藏于官府,巧币、万
轻重皆在贾人,彼币重而万
轻,币轻而万
重,彼谷重而。人君
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此守天下之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