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卿、大夫从君,命妇从夫人。乎其敬也,属属乎其忠也,勿勿乎其
其飨之也。纳牲诏于
,血
诏于室,羹定诏于堂,三诏皆不同位,盖
求而未之得也。设祭于堂,为祊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大飨其王事与!三牲鱼腊,四海九州岛之
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
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与众共财也。其余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
也。其
也,肆夏而送之,盖重礼也。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
,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
观仁义之
,礼其本也。
以礼为,就可导致“大顺”的局面。而这
局面乃是盛德的表现。礼能够消除邪恶,增
本质之
,用到人
上则无所不正,用到
事上则无所不成。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
,又好比松柏的内
实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从
到尾总是郁郁葱葱,枝叶永不凋落。君
有礼,也恰是如此,他不仅能与外
的人和谐相
,而且能与内
的人相亲相
。所以人们无不归心于他的仁慈,连鬼神也乐于消受他的祭品。
先王在制礼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要合乎时代环境,其次是合乎理,再其次是区别对象而不同对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与
份相称。举例来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那是禅让的时代;而商汤放逐夏柴,周武王讨伐殷封王,那是革命的时代。这就是时代环境问题。《诗经》上说:“周文王兴建丰邑,并非急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追念祖先的功业,显示自己的孝心。”意思是说,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
。对天神地祗的祭祀,对列祖列宗的祭祀,其中
现有父父
之
和君君臣臣之义。这就是个顺的问题。’社樱之祭,山川之祭,鬼神之祭,祭的对象不同,礼数也随之不同。这就是个
的问题。某家有了丧祭之事,理应有一笔相当的开销,而作为亲朋好友也应该对丧家有所蹲赠,这便是个宜的间题。大夫、士的祭祀,虽然只用一只羊羔或一
小猪作供品,但到末了,每个助祭的人
天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
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礼
动乎上,乐
应乎下,和之至也。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
志。故观其礼乐,而治
可知也。蘧伯玉曰:「君
之人达,故观其
,而知其工之巧;观其发,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
慎其所以与人者。」
君曰:无节于内者,观
弗之察矣。
察
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
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
之致也。」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
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
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
达亹亹焉。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
、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凰降、
龙假;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君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茍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
。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孔
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
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
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暗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
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
路与,室事
乎
,堂事
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
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译文
先王制定的礼,既有内在的实质,又有外在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在实质,得理合宜是礼的外在形式。没有内在的实质,礼就不能成立;没有外在的形式,礼就无法施行。礼应该是上合天时,下合地利,顺于鬼神,合于人心,顺于万的一
东西。四时各有不同的生
,土地各有不同的
产,五官各有不同的功能,万
各有不同的用途。所以,不到节令的动植
,不是当地的土特产,君
是木拿来作为祭品的,即令拿来,鬼神也是拒绝享用的。住在山里,却以
里产的鱼鳖作为礼品;住在
边,却以山里产的鹿永作为礼品。这样的作法,君
认为是不懂礼。所以,一定要
照本国
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用财的基本原则。礼品的多少,要看国土的大小;礼品的厚薄,要看年成的好坏。所以即令遇到灾荒之年,民众也不恐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君上在制丰时是很有分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