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现了再去禁止,就有
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
大学的教育活动,时令
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
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
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
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
朋友,并
信所学之
,尽
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
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
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
理啊!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
,学生要
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
学就产生要作官的
受;要学生
鼓声开箱取
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
季
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
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
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
,不能越级。这七
,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
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
理啊!
(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
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
理啊!
君曰:大德不官,大
不
,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输,一味赶
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
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
。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驾者反之,车在前。君
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无当于五
,五
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尽有味
可
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
它的
味的;尽
有
完善的
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
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
到困惑。知
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
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
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
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