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河渠书(2/4)

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濬川。爰洎后世,非无圣贤。鸿沟既划,龙骨斯穿。填阏攸垦,黎蒸有年。宣房在咏,梁楚获全。

于是天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皆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佗小渠披山通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韩国听说秦国好兴办工役等新奇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无力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利工匠郑国找机会游说(shuì,税)秦国,要它凿穿泾,从中山(今陕西泾县北)以西到瓠(hù,),修一条渠,北山向东长三百余里,用来溉农田。渠未成,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国要杀他,郑国说:“臣开始是为韩国细而来,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秦国以为他说得对,最后命他继续把渠修成。渠成后,引淤积混浊的泾河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沃野

《夏书》记载:禹治理洪经历了十三年,其间路过家门也不回家看望亲人。行陆路时乘车,路乘船,泥路乘橇,山路坐轿,走遍了所有地方。从而划分了九州边界,随山势地形,疏浚了淤积的大河川,据土地产确定了赋税等级。使九州路通畅,筑起了九州的泽岸,度量了九州山势。然而还有黄河泛滥成灾,给中国造成很大危害。于是集中力量治理黄河,引导河自积石山经过龙门,南行到华县,东下经砥山和孟津、雒汭,到达大邳山。禹以为大邳以上黄河经的地区地势湍急,难以在大邳以东的平地经过,否则会时常败堤破岸,造成灾,于是将黄河分成二条河以减小势,并引北行,从地势较的冀州地区过,经降,到大陆泽,以下开九条大河,

共同迎受黄河之海。九州河川都已疏通,九州大泽都筑了障堤岸,华夏诸国得到治理而安定,其功绩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绝。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宣房,悲瓠之诗而作河渠书。

西门豹引漳溉邺郡的农田,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富裕起来。

后人又自荥以下引河东南,成为鸿沟,把宋、郑、陈、蔡、曹、卫各国连结起来,分别与济、汝、淮、泗诸会。在楚地,西方在汉和云梦泽之间修渠连通,东方则在江淮之间用沟渠相连。在吴地于三江、五湖间开凿河渠。在齐则于菑、济二间修渠。在蜀,有蜀守李冰凿开离堆,以避沫造成的灾;又在成都一带开凿二条江。这些河渠都能行舟,有余 就用来溉农田,百姓获利不小。至于渠所过地区,人们往往又开凿一些支渠引渠田,数目之多不下千千万万,但工程小,不足数计。

译文

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决兮将柰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弛兮离常,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难。搴长茭兮沈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穨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兮万福来。”于是卒,筑其上,名曰宣房。而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灾。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