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人年纪相仿,都是二十六七的模样,其中一人叫阎锡山,另一人叫李烈钧,一个山西人,一个江西人,两人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窗,不过一个学的是步科,一个学的是炮科。
虽然船型帽在
上有些
两人正聚首嘀咕,突然听见戏院里发一阵
呼,惊讶之下举目望去,却见戏台上的演员已不知去向,而那原本坐在长凳上看戏的观众也纷纷离开座位,向戏院
走去。
现场不时有人发喝彩声,气氛倒是有些像茶馆。
“先看电影,看完了电影再拍电影,大家都演员。人家共和军可是买了不少电影机呢,说是以后要拿到战场上拍什么‘记录片’的。”黄树中一本正经地说
。
虽然不知共和军什么时候购来的电影放映机,但总比整天看一帮学生演话剧
,阎锡山与李烈钧占好自己的位置,等着电影开演,但还没等将那透光的天窗遮上,
前人影一晃,四川同盟会
黄树中挤了过来,
是搂着两人肩膀在中间坐下。
好奇之下,阎锡山与李烈钧也站起,跟着走了过去,但没等他们靠近,却从人堆里传来一声呵斥。
“戌革命”爆发后,中国留日学生纷纷返国,阎锡山、李烈钧与士官学校的同学搭乘班
也踏上了回国之路,众人本来是有打算的,要么去投奔同盟会,要么各回本省策动革命力量,领导起义,但是,由于中国留学生在
船上与日本船员和船警发生冲突,惹恼日方,于是中国留学生就被日方扣留,
船在上海靠岸后,这些“捣
分
”被日方移
给了公共租界当局,在巡捕房呆了一段日
后才被光复会和同盟会保释。
毕竟,他们到武汉不是听戏的,而是来参加革命的。
宣讲委员会编写的,这也是宣传的重要手段,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知,这些剧本都是由总司令赵北亲自审
过的。
不过在这闹的气氛中,却有两个青年显得有些格格不
,这两人不仅坐在最偏的角落里,而且还不时的聚首嘀咕,心思显然没放在文明戏上。
电影放映机一摆戏院,更多的人拥
戏院,很快就把这小小地戏篷挤
不通,一些人还想往里挤,却被守卫拦下,老老实实的排起了长队。
见黄树中着
船型帽摇
晃脑,阎锡山指了指帽
,问
:“这帽
你从哪里
到的?别是西贝货吧。”
“你们这么哄哄的,还有没有纪律?咱们革命军人讲究的就是这个纪律!都回去坐好!”那人一呵,围在一起的观众顿时一哄而散,各自回到座位坐好,但脸上却都掩饰不住兴奋,阎锡山和李烈钧也赶
坐回,扭
去望,却见几个
着臂章的时政宣讲员正扛着几架机
走
戏院,
后还跟着两人,其中一人是金发碧
地洋人,另一人却是个军官,从挎着的那匣
枪来看,应该是总司令
警卫营地军官。
那几架机也不陌生,正是电影放映机,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留学生们也都见识过,甚至连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也有洋人办的电影院,京城的一家照相馆也在前几年拍了
中国人自己地电影《定军山》。
了现在这酒劲还没过去,都是满嘴酒气,这神自起来,心思完全无法放在文明戏上。
昨晚与几个同盟会地同志团拜,饭菜很是丰盛,两人不免多喝了两杯,今日中午熊克武东请客,又是一人一碗烧刀
两人年前来到武汉,在时政宣讲委员会挂了名后就被安排到了汉招待所,由于两人到的晚,尚未被总司令接见过,这几日来颇为郁闷,想
去游玩,可连日降雪,天寒地冻,只能闷在这简陋的戏篷里看戏解闷。
不过此时袁世凯已经造了反,革命大局已定,这帮留日士官生终究是错过了最好的革命机会,只好各奔前程,有的去了福建,投奔同盟会,有的去了浙江,寻找光复会的同志,还有一些则去了天津,想在北洋军里谋个差事,至于阎锡山,本想也去天津投奔袁摄政,但被李烈钧一撺掇,就改了主意,不去天津了,改去武汉,打算在共和军里谋个差事。
正在看戏的这群青年当然也不知这个内幕,他们只知
这剧本写得很不错,能够让他们直观的认识这场革命,由于看戏之前每个人都领到了一本油印的剧本,所以那些听不懂武汉方言的人也能欣赏得津津有味,前提是他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