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18章银行团与筑路权(2/3)

被人一脚踢门,德国人恼羞成怒,德国商界绝不愿意睁睁看着这个庞大的远东市场被协约国集团独占,于是将同样被三国冷落一旁地国暴发也拉了来,谋求共同对抗三国银行团。

张之奉旨先后与英国、德国财团行了谈判,由于英国谈判代表漫天要价,未能与英国财团订约,相比之下,德国人就“好说话”得多,因此,张之最后与德国财团达成意向,但正当双方眉来去的时候,北洋军却造了反,各国公使纷纷表态支持袁世凯,大清国这栋破房看着就要塌下来,德国人虽然刻板,但并不是傻,此时再向清廷借款,将来肯定是竹篮打一场空,所以,清廷连一个克都没借到手。

“公使先生,昨天德国公使确实与国参赞一同与鄙人行了会=:,也是为了粤汉、川汉铁路的事情。”袁世凯迟疑了一下,还是决定实话实说。

去年清廷召张之京,除了命他军机辅政之外,还委任其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负责筹集修路资金。粤汉铁路沟通武汉与广州,贯穿湖北、湖南、广东数省,一旦完工,其大的商业价值和政治价值不可估量,这条铁路的路权原本由国公司掌握,但由于工程度缓慢,以及国排华狼的掀起,中国绅民要求收回路权的呼声渐,迫于舆情,1905年清廷示意张之款将铁路赎回,由商民募自建,由于那笔赎路款是向英国财团商借,张之向英国汉领事承个“铁路线朝廷化”的信号,但修路需要额资金,清廷没有那么多银,只能向洋人商借。上谕发布后不久,张之就任铁路督办大臣,正式开始了与外国财团的借款谈判,但不等借款成立“戌申革命”已爆发,修建铁路一事就此搁置,但借款谈判却在加行,清廷国空虚,绞杀革命离不开军费,向洋人借款也是一个筹集军费地办法。



在~汉、川汉路权的争夺中,英国、德国早就是对手,虽然明面上没有撕破脸,但暗地里使绊的事情也没少,革命爆发后,英国支持袁世凯发动“兵谏”一下就将袁世凯拉到了自己一边,德国吃了个哑亏,自然不甘心。

袁世凯微微一怔,揣着朱尔典的真正用意。

因为这里没有东民巷。没有使馆区。将来袁世凯将北京之后。公使们还是要赶回那个大清王朝地国都地。

国财团早就对中国铁路垂涎三尺,而且作为新崛起的世界第一工业国,从1906年起,在经济规律地作用下,国又陷一场小规模的经济衰退中,工厂开工不足,国内市场疲,金呆滞,大量手的资本在急切的寻求路,于是中国的铁路再次国商人地视野,德国的主动拉拢正好给了国商人一个手地机会。

就在昨天,德国驻华公使雷克斯与国公使馆参赞弗莱彻一同拜会了袁世凯,就粤汉、川汉铁路问题与袁世凯行了涉,两人向袁世凯提,愿意组建联合财团,为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提供额贷款,而换条件就是,至少要将粤汉、川汉铁路中的一条给两国商人承办。

但是还没等他考虑清楚,朱尔典已经得到了消息,显然,英国人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袁世凯的一举一动,说不定,袁世凯边就有英国人安线。

津。各国已把袁世凯看作是中国地代言人。各国公使也纷纷将天津领事馆升级为驻华临时公使馆。之所以是“临时

袁世凯一时拿不定主意,并未当场应允,只答应考虑考虑。

朱尔典笑眯眯地客一句,话锋一转,说:“听说昨天德国公使拜访了袁大人,陪同公使先生一同前来的似乎还有一位国公使馆地参赞,显然,德国和国也很重视与袁大人的友谊。据我所知,德国公使也曾经是贵**机大臣张之地朋友,不过张中堂遇刺亡之后,那位德国公使却没有亲自前往吊,真是让人奇怪。”

英国、法国、俄国组建“三国银行团”后,德国也曾表示过参加银行团的意向,但由于“波斯尼亚危机”中德国的支持奥匈帝国,得罪了沙皇俄国,结果俄国公使烈反对将德国拉银行团,至于德国的老对手法国更是落井下石,英国则继续表面上的“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结果三国银行团拒绝接纳德国财团,拒绝与德国分享这场“远东盛宴”

朱尔典眯了眯,说:“我很想知,阁下是如何答复他

“袁大人不必客气。”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