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61章时局纷1908远东狂人(2/2)

总司令就拥有这朝气,共和军也拥有这朝气。

廷弼只能在心里哀叹,北方的袁世凯是棵大树,可偏偏这棵大树瞧不上他这个小人。共和军虽然瞧的上他,可就是实力不如袁世凯的北洋集团,目前还无法号令全国。

在袁世凯和他的幕僚们看来,赵北的举动就是“跋扈”可是在另一些人里,这却是一野心、雄心,一不甘屈居人下的蓬朝气。这朝气恰恰正是世之中崛起于群雄的必要条件,无论你是雄也好,无论你是英雄也罢,缺少了这朝气,你就永远不可能问鼎天下。

可另一方面,北洋军却在大肆扩充兵力,据说已从以前的六个镇扩充至了近十个师,虽说时间迫,滥芋充数,可总比南方那些由会党演变的革命军些。

南方的革命党人也看到了危机,但若想叫这些提着脑袋造反的人束手就擒,却也是缘木求鱼,为了摆脱危机,革命党人一面加清理财政。杜绝军队私自派捐,一面加与湖北共和军方面的联系,试图向财政较为宽裕的共和军政府请些协饷。解决燃眉之急,同时积极筹备联合政党,准备用国会斗争手段维持南北力量平衡。

时局纷啊。

在中间,也就瞧斤小闹算了,除此之外,唯一能叭叮产就是祈祷战争不要在自弓边爆发。袁世凯对共和军还是格外“大方”的,给了共和军两个师的编制。甚至连兵都没限制,不过目前共和军仅正规队就有七个师,如果照袁世凯的裁撤计哉,那就的缩编一半以上兵力,这还不算那些革命卫队。

在这沉重的压榨下,各地商民的心态开始发生微妙变化,革命之后的兴奋渐渐耸失,内心里都有些望着袁世凯早将南方军队裁撤。免得这些丘八土皇帝赖在当地不走,所以,从民心民意上来说,南方军政府有些失分。

北方咄咄人,南方步步为营。如果双方都不肯妥协,那么南北之间迟早一战,这是所有激人士的共同看法,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由谁来打第一枪?

凡事都要讲斤,公平,中国人向来讲究“不患寡,患不均。”袁世凯如此明目张胆的厚此薄彼,也难怪南方军人有意见,士兵要吃饭。军官要升迁,都离不开军队,离开了军队他们什么都不是,甚至连在租界混日的会党都不如,如此,谁能没有怨言?

不过这话又说回来,共和军无法号令全国,北洋集团现在也同样无法号令全国,现在南北虽然名义上统一了政令,可实际上还是各自域。袁世凯名义上是全国领袖,可实际上他的影响力也只局限在北方,在南方只能控制江苏一带地方,南方实力派基本上都以共和军为榜样。以阻挠中枢政令在地方上的实施,都是自行其事。

为了防止那些都督、司令勒索到自己上,上海的商会已经召集了会议,主动邀请北洋军开上海。至于上海光复的功臣张士所,则已经调到北方任职了“北洋之龙。王士珍以江北提督的名义兼任上海市长。原本以“援申”名义开闸北和南市的闽军也被“请”了上海,灰溜溜的开回了福建。

所以,这裁撤军队的风声一。南方革命党人顿时群情汹汹,哗变也闹了几场,虽然很快被弹压下去,但这局势却是越来越张,由于洋人拒绝将海关收余款拨给南方各省,也不许本国商人向革命党人提供贷款,无论是同盟会武装还是光复会武装,都面临着日益迫的军饷问题,为了筹集军饷,南方一些省已开始向商人征收各名目的捐税,什么“光复捐建国捐灶捐锅捐”甚至连乡农城挑粪,路过城门的时候还要纳“粪捐比前清时候的捐税还多。可以说,能够想到的名堂各地的“都督司令”都已想到了。古人所谓“泪泽而渔”便是这景象。

作为报答,上海商界踊跃购买北洋政府“公债”短短数日工夫,已为袁世凯筹集到了近百万银圆的款,这些款项毫无意外的变成了日本的步枪和大炮,继续增着北洋军的实力。

应该说,在这个中枢与地方的权力较量中,共和军总司令赵北隐然已成南方实力派的“神导师。”他怎么,那帮地方实力派也就跟着起哄,他打着“薪州惨案”的幌拒绝向中枢拨付地方税款。南方各地实力派也有样学样,拒绝将控制在手里的地方税款给袁世凯,而且也是打着同样的国旗号,袁世凯偏偏无可指责,也没有办法,只能通过控制在洋人手里的总税务司截留关税,以牙还牙,虽然很有效果,可是此举却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

在这朝气的激下,问鼎天下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