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个行动没有引起北洋第九师的反应,吴佩乎仍然约束着队。似乎一
也不着急。
以前奋会是用官位、利禄对这些绿林人
行笼络,这个办法很有效,但也很容易被人模仿,这个模仿者就是袁世凯。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次要原因,那就是北洋军的南行动停止了,北洋第九师、第三师的主力
队在前
到许州府临颍、陈州府西华之后就
兵不动了,从他们的
军路线来看,新组建的北洋第九师是正面
攻的主力,而北洋的老
队第三师则是从侧翼包抄后路。
蒋作宾接到命令后,立即采取了行动,不仅派兵将第三师、第九师的前锋队击退,而且还派了骑兵连前
到许州府南
的
桥镇,捣毁了那里的有线电报局。
总参谋给蒋作宾的新命令很简单:主动
击,对北洋军的主力实施一次试探
攻击,然后将其诱到南边,完成原定作战方案。
但是理论毕竟是理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王天纵固然是蹐将们推举的“老架”是众多绿林好汉的最
首领,但是仅靠王天纵一人的力量是无法团结这么多绿林好汉的,他必须依靠那些中层
目控制
队,而对于这些人,一味的命令是不行的,还必须笼络。
自从南北实力派因为国会选举的事情而开始军事对峙之后,袁世凯一面派遣北洋军大举南,对南方施加军事压力,一面也大肆兜售官帽,通过报纸、通电等手段,对河南尤其是豫南、豫西一带的民军首领予以拉拢,袁世凯的要求也不
,只要豫南、豫西的这些民军大小
目在北洋军“南下军演”的时候保持中立、维持地方秩序、不给北洋军“捣
”就行了,一旦北洋军完成“演习。”那么,这些“表现良好”的民军首领都可以
县长、知事。而且
队也可以从北洋军那里得到武
弹药。
从信的总参谋
传来的情报表明,北洋军之所以突然停止了南
。是接到了袁世凯的命令,而袁世凯之所以下达这个命令,表面看是想与南方
行谈判,为南北和平
最后的努力,但是实际上,总参谋
判断袁世凯是想借此机会调整河南、安徽北洋军的
署,为大举
攻湖北
准备。
不过他们确实没有继续前了。
所以,北洋第三师和第九师之所以停止前,很可能只是为了等待增援
队的到达。
如此一来,天纵手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
目就转起了心思,对于王天纵的命令是
奉
违,三心二意。而对于蒋作宾的命令,这些人完全可以当
耳旁风,不予理会。王天纵的直属
下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不归他直接指挥的绿林队伍了。
豫西民军首领是王天纵,他是同盟会员,此人是豫西嵩县人氏,早几年的时候就在羊山啸聚山林,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呼啸豫西,后来被清廷派兵击败,逃往上海,在那里加了同盟会“戊申革命”爆发之后,他立即返回豫西,准备再次揭竿而起,就在羊山,他被河南蹼将、绿林好汉推举为“老架
”组建“豫西复汉军”正式扛起了反清革命大旗,随后率领民军一路向东南
,
了南
府,就在那里驻扎了一段时间后接受了奋
会的改编,并被委任为“南路司令。”
王天纵的队有一万多人,此次奉命协防西平,他只带来了四千人。其它的
队要么留在南
,要么分驻豫南各地,自从奋
会
军陕西之后,这豫南的奋
会
队多半都是王天纵这样的绿林武装,所以,他们
本没有信心与北洋军正面对抗,只能依靠共和军为主的南方革命军。
这是蒋作宾发愁的另一个原因。
而这,正是蒋作宾发愁的主要原因。
蒋作宾很着急,如果不能将北洋第三师和第九师引诱到南边的话。那么总参谋制订的那个“
袋阵”作战方案就无法实施,而他的任务也就无法完成了。
对于蒋作宾,王天纵是很佩服的。虽然他绿林,但也知
学过军事的人跟没学过军事的人在打仗上就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所以,蒋作宾如果有什么命令下达,王天纵肯定会
决执行,理论上来说,蒋作宾完全可以通过王天纵对河南的民军武装
行有效指挥。
这一万五千余人就是蒋作宾可以动用的全力量,可偏偏这支
队是由几个不同的革命力量组建的,共和军、共
会、奋
会以及一些零散的豫南革命武装,虽然他们都已宣布加
联合阵线,但是要想在短期内将他们变成一支
有力的战斗力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由于奋
会派到西平驻守的多是收编的豫西民军
队,匪
较
,自由散漫惯了,蒋作宾很难指挥得动。只能依靠他们的首领对其实施羁廉。
驻守西平的联合阵线队除了蒋作宾的第十六师一个步兵旅之外,还有原属共和军驻信
的一个步兵团又一个骑兵营,此外,原来的那行小奋
会也有”沧讲会
队,现在西平共有联合阵线
队一万五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