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衫破,饭碗空,洪决华夏遍的穷。为何穷?贪官污吏狠,土豪劣伸凶,残酷压榨我民众!,刀枪举,战旗红,讨伐凶顽意气雄!睁眼看,革命军威壮,国民斗志昂。不灭凶顽誓不还。”
“这是上次讨逆战争时的《讨逆歌》,现在似乎是改了改歌词。”
宋教仁对这首军歌倒是并不陌生,只不过现在的他实在提不起兴趣欣赏了,他很清楚,赵北此次“顺应军心”继续北伐,表面看是为了维护国会、维护宪法,可是实际上却是去北京夺权的,把权力从袁世凯、徐世昌的手中夺到自己手中,如果得逞的话,那么,宋教仁和他的国会就要成为橡皮图章了,虽然赵北是个革命者,可是,翻翻世界历史。这革命者出身的军事强人是比比皆是,权力,最好还是用法律制约起来比较好。
而这,也是宋教仁同意与张孝准一同赶到南方前线为北洋做说客的主要原因,为了尽快南下,他甚至坐上了一辆两轮马车,这一路颠簸,让他很吃了些苦头。
不过这些苦头是值得吃的,因为就在南下之前,徐世昌亲口答应过宋教仁,如果就此停战的话,北洋将完全尊重国会,内阁成员的名单也由国会完全做主,这实际上是承认了宋教仁等人长久以来一直苦苦追寻的那个“政党责任内阁制”这个交换条件足以让宋教仁冒险到前线去。
如果错过这个机会,那么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只有在北洋集团和赵总司令的军事夹缝中寻求平衡,这才是国会现在的生存之道,宋教仁希望能以此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北洋一方,赵北一方,国会一方,其中任何两方加起来。就能制约另一方,而这,正是联合阵线里的那帮宪政派议员们的如意算盘。
但是如果赵北指挥军队占领了北京。那么,这中枢权力实际上就由北洋转移到了总司令手里,那就是总司令一家独大了,国会奈何不了他。如果他想做“中国的拿破仑”没有人可以制约他。
于是,宋教仁不辞辛苦,跟着张孝准到了正定前线,他们原本打算沿着京汉铁路乘联合阵线的军用火车南下河南拜会赵北,但是却惊讶的的知赵北要到正定前线视察,这倒让两人稍微兴奋了一下。
宋教人坐在马车里,思考着如何说服赵北“见好就收”张孝准却将心思放到了那些革命军的队伍里去了。
在北洋呆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张孝准虽然没有融入北洋这个集团,但是对于北洋军却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对北洋军已完全失去了信心,他知道,依靠那样一支部队,是无法拯救这个衰微的国家的,他一度因此而意志消沉,直到他在这里看见了这些联合阵线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