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人,在我个人看幕,此次贵国南北之战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历史上的转折点,北洋,作为一斤。政治军事集团,它的没落已近在眼前,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北洋的覆灭,贵国如果想避免外交上的困境,或许现在就应该明确你们的外交重点方向了。”
“那么,在阁下看来,我国目前的外交重点应该是什么呢?”宋教仁问道。
“请恕我直言,贵国外交一直以来缺乏重点,也缺乏恒心与毅力,现代国际政治,讲究的是政治与军事的利益联盟,也正因此“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先后建立,随着军事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不足以抵挡强大敌人的进攻,所以“集体防御,才是所有睿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的正确选择,在这一点上,我很遗憾的看到。贵国作为一个领土大国以及一个人口大国,却处于孤立无援的国际政治困境中。在我看来,或许,寻找一位可靠的政治盟友和军事盟友应该成为贵国下一步的外交重点。”
“您的意思是,中国需要与一个强再结盟?”
宋教仁眉头一拧,对方的话让他警惧起来,他当然听得出丁克曼话里的真正意思,可是他更明白,以目前中国这虚弱的国力,跟强国结盟基本上和“与虎谋皮”差不多,当年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清廷就幻想着与沙皇俄国结盟,但是结果却是引狼入室,最终导致了东三省现在这种名归中国实为日俄联手控制的局面,其中教不可谓不深刻,而也正是这个原因,清廷在与强国结盟这件事上一直摇摆不停,局势紧张了就急看到处找“盟友”局势缓和了就“再议”这种外交立场说好听点叫“灵活”说难听点叫“没有主见”其实说到底还是一斤,国力的问题。有足够的国力,强国自然看得上你,没有足够的国力,强国理都懒的理你,上次清廷与德国策划的“中美德三国同盟”无疾而终,热脸贴了冷屁股,这就是根本原因。
弱国与强国结盟,基本上只会出现在两种情况之下:
第一种情况是弱国被强国吞并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该强国不好宣布吞并,于是只好以所谓“联盟条约”的形式规定弱国对强国的服从地位,当年的《拍林条约》就是这样的情况,通过这一条约,奥每帝国将两个巴尔小国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但是根据条约中那些冠冕堂皇的文字、条款,这两个小国确确实实是奥匈帝国的“盟友”
第二种情况是弱国与强国同时面临着同一个敌人的威胁,而它们又没有别的国家可以依靠,迫不得已采取这种强弱联合的方式,以便共同对付敌人。
考虑到现在的国际局势,中国如果与某个强国结盟,那么只能属于第二荆情况,而且最有可能与中国结盟的似乎只有德国,虽然德国有同盟国集团撑腰,但是相比协约国集团,同盟国集团确实处于劣势,所以。德国希望将中国也拉上它的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