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再轻易挑动国民那脆弱的神经了,新闻检查制度在日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这一次也帮了日本政府的大忙。
就在这种诡异而步步惊心的国际局势掩护之下,中国国内的局势总算是勉强维持住了平静。
赵北利用这两年的平静,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与人事安排“统帅堂”的建立可以说是其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之后,整顿军队、整顿财政、削藩、削山头、建立新式学校、改革教育制度、推行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整顿金融秩序…诸多政策、举措一一制订出来,并被赵大总统用雷霆手段坚决的推行了下去。
这种填鸭式的政策推行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比如说地方实力派的阳奉阴违、传统文化中守旧势力的反扑、不明就里的国民的观望与彷徨、军队内部当权派的暗中对抗、因为税制改革迟缓而导致的民变…这些副作用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就在这两年时间里,作为民国的大总统,赵北亲自主持,利用忠于自己的军队先后镇压了五场兵变、两次征兵暴动、十八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五十五次边远地区的土司叛乱,除此之外,总统先生还成功的躲过了两次暗杀,其中的一次甚至发生在校场的检阅台上。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赵北的前进脚步,相反,赵北充分利用了这些反抗与镇压,将自己“军政强人”的形象进一步竖立起来,这既增强了他自己的信心,也增强了部下的信心,那些原本观望的人也因此而改变了立场,纷纷投奔总统这边,如今的赵大总统,已是许多国民眼里的救星,在国民看来,也只有这位强势总统才能结束乱世,还这神州大地一个朗朗乾坤,相比之下,总统先生的独断专行反倒不是那么惹眼了,瑕不掩瑜。
在这个“救星”的光环笼罩下,甚至不用赵北自己策划,舆论界就自觉的为总统的一切行动进行辩护,比如说把乡民的抗粮暴动称之为“会匪造反”或者将镇压土司武装叛乱行动中政府军士兵的一些过激行为形容为“愤怒情绪下的报复”甚至压根否认那些过激行为。
什么叫“指鹿为马”?这就是。当然,这其中离不开政宣委的功劳,宣传机器的特点也就体现在这上头。
赵北当然不会被这种舆论左右,他很清楚这个时代需要什么:农民的利益需要保护,那么,就继续推行乡村的新政,将“锄社”设立到每一个乡村,以此平衡缙绅势力,最大限度的维护乡村的稳定,并保证兵役制度下的兵源供应;地方土司拒绝中枢统一政令,那么,就用雷霆的甚至是血腥的手段扫除这帮生活在中世纪的地头蛇,保证边疆地区的平静;军队的当权派不想放弃权力,想继续占着茅坑不拉屎,那么,就用无情的手段对其进行残酷打击,甚至不惜株连眷属;会党妄图继续对社会施加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可以利用的,那么,就把会党首领吸收进联合阵线,给个“委员”、“参议”当当,招安他们,如果这种影响不能利用甚至有害,那么,也要毫不留情的将会匪首领连同他们的亲信门徒一并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