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想,辛亥革命真是一场将“历史的偶然”与“历史的必然”巧妙结合起来的典范,虽然清朝一定会被推翻,但如果有一个历史细节发生改变,恐怕青史留名的就不会是武昌起义了。
城内清军辎重弹药悉数落革命军之手,全城伪清官吏除少数之外,大
成为革命军阶下囚。
通电稿是赵北亲手拟定,而且完全是以个人名义拍发
去:
…
五个小时后,在金坡要
炮的威慑之下,九江驻防新军一千余人宣布易旗,在夜幕中打开岳师门、九华门,迎接革命军
城,九江战役的主要战斗就此结束,九江城
的龙旗无奈的从旗杆上
落,一面写着“铁血共和”的红
大旗飘扬在风雨
加的城楼
。
…
在弹压了城里的少量顽固势力之后,赵北由卫队护送城,在
台衙门设立行营,宣布接
九江城,半小时后,辎重
队架设好了天线,赵北同时通过无线电台和有线电报网,以明码发
通电,正式宣布九江易帜“中华革命共和军”组建,择日誓师反清,赵北自任“中华光复军革命军政府华中总司令”全权筹划革命事宜。
…
不过现在情况不同,虽然“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个军事集团已经正式走向对抗,但欧洲局势还没到一即发的状态,各国都还没有
好战争准备,表面上欧洲还是和平的,表现在外
上,就是所谓的“绅士风度”所以,赵北并不能完全排除列
形成一致意见、对革命采取
涉立场的可能,他必须
全面筹划,以免被人打一个措手不及,毕竟,现在是1908年。
在零星的枪炮声中,九江城宣布光复!
通电一,举世震惊!
袁公世凯,项城人氏,世家英才,崛起于朝鲜,扬威于北洋,殚竭虑,广结英豪,实乃洋务之先锋,立宪之楷模,堪称中华奇男
,汉家好儿郎!麾下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无一不是栋梁之才,天下唯有袁公方有此魄力招徕如此国士英豪。如今国事艰辛,时局动
,舍袁公外天下何人有此实力、有此雄心统御此四万万之黎庶?九江阖城军民,一致拥
袁公世凯
任共和中华之大统领!此誓天地为证,日月可鉴!袁公一
,四海升平,天下归心,何愁中华不
耶?”
时势造英雄,但英雄未必不能造时势,前提是这个英雄能够把握住历史前的方向。
作为穿越者,赵北就是这个英雄。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国之路,唯在共和!共和之途,唯有革命!今我革命党人举事反清,非为一族之私怨,实为一国之
盛!…满清无
,祸国殃民,尸位素餐之辈
居庙堂,忧国忧民之士偏
江湖,乾坤颠倒,人神共愤!吊民伐罪便在此时!唯愿天下齐心,戮力以赴,推翻满清!四民平等,创建共和!
“时势造英雄啊。”赵北叹
,从
袋里摸
挂表看了看指针,再望一
那江面上的船队,向
边的作战参谋说
:“通知参谋
所有军官,等船一靠岸,跟我一起上船,登陆江南,在金
坡要
建立前敌总指挥
,指挥主力
队四面合围,对九江城发动总攻!”
袁世凯不想篡清?那就他篡清!这就是赵北的如意算盘,也是他“速定共和”的
谋。考虑到现在是1908年,不是1911年,即使袁世凯没那胆量和决心篡清,也要借清廷的手
掉他,就算
不掉他,也至少要让这个窃国大盗淡
政坛。
没办法,既然时势未到,那么,也只能依靠自己来推动时势的发展了。
由于这一通电于24日发,故而史称“迥电”
在于当时欧洲的张局势,列
互相顾忌猜疑,所以在对华政策上无法形成一致意见,武昌起义之后,日本、俄国主张
涉,德国摇摆不定,而英国、法国、
国则
决反对武力
涉,主张局外中立,静观其变,所以,辛亥革命才得以在没有外来
力
涉的情况下顺利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