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通体浑成,并没丝毫缝隙。背着灯光住里一照,那小的瓶,仿佛藏着半瓶像奶一般白的液水;那大瓶之中,却是梧桐子大小的银珠。
端详了一会,看不出有什么用处,只得放在桌上。纪异又伸手进去,掏出几件东西,除了一个大才七寸五的方形丹炉和一些极香的乌黑木块外,还有一条细如纸稔、长约丈许的金链。纪光俱都莫名其妙。听说有本书在内,想取出来看看,也伸手进去一掏,果然有一本五六寸长的道书,余者尽是些零碎木块,便都取了出来。
纪光仔细一看那书,乃是抄本,茧纨细密,翠墨如新,每一页俱绘有符篆阵图。字体非篆非籀,一个也不认得,甚难索解。知是以前隐居那暗谷中的主人修炼之物,必定大有来历。翻来翻去,翻向后页,忽发现书中夹着一片蕉叶,上面有竹签划成的数行极细小字。目光刚辨认到第一行,心便怦地一动。正要往下看去,忽听纪异道:“祖父,这些东西,我好像有两样见过,怎一时想不起来?,纪光闻言,越觉与那几行字相合。
恐蕉叶年久腐碎,不敢用手去触。便把纪异拉近身来道:“你眼力甚好,可看看这蕉叶上面写些什么,快念给我听。”
纪异就着乃祖手上一看,那蕉叶只如掌大,字却有千数左右。在叶上刺字的人,便是那谷中妖人所说的涤烦子。所载事迹,也与妖人对纪异所说的那一番话有一半相同。
大意说:
本人门下有一得意弟子,名叫戚宁。因误犯教规,妄开杀戒,禁闭谷中,苦修多年,已将成道,忽然走火入魔,毁了元体。念在师徒情分,将他火化埋葬以后,除那柄炼魔的宝剑被涤烦子行法拘蜂筑巢掩护外,又将他生前所用法宝、丹炉。异香、灵药之类装人法宝囊内,埋藏谷底,以待他转劫七次之后,再来取用。谷中神蜂厉害非常,取时须先将谷口大石下面藏着的一面护身竹简取出防卫,方保无恙。但是戚宁重返故物以前,必有湖南黑煞教下两个妖人闻风乘隙前来盗宝,盗时必起内证,一个先将竹简盗走,准备等另一个为蜂王螫死,或受了重伤死,再行二次入谷,以便独享其成。这时转世的戚宁是个神童,也当赶到。妖人虽勉强将群蜂害死,本身已受了重伤,决非对手。同时那转世的戚宁,也将谷底宝剑得到手中。宝剑一去,不消半个时辰,涤烦干预先在谷顶上埋伏的神雷必然发动。妖人见势不佳,必在惊乱中藏起躯壳,遁走元神,回山请了同类中的能手,重来谷中复体寻仇。那妖人并非剑仙一流,不过略谙旁门禁制之法,不能借体回生。这时戚宁如见书中蕉叶上所留仙示,务须细心,寻到妖人尸体,用新得仙剑将首级斩下,用火焚化,方可免除后患。否则妖人求来的同类精通祝由科,凡人死后,只要元首未失,肢体无缺,不过三日,均能使他复生;所学黑煞妖术,也比妖人胜强十倍。
妖人活转痊愈之后,必约了同类,跟踪寻来报仇。时机一失,定为异日之害。
余者俱是指明革囊中诸物的名称和用途,果有几件异宝在内:一件是那宝瓶中所盛的万年寒玉之精,一件是另一瓶所盛的灵丹,还有一件是那本道书,虽非天府秘芨,却也是学道人入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