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认为其颜色、形状、质地有任何特殊之处,他都会收拾起来,反而对那些价值连城的美玉奇石,他不屑一顾,也从不作劳民伤财去掠夺什么名石瑰宝的事。
——这个特性,就算在他独力主事“金风细雨楼”时,也依然故我,不侵不掠,只把他自行收集的大小“奇石”用以铺“风雨楼”的路,而其中较为珍奇的石子,他都用来把本有七层的白楼,再多建了两层。
他用这些收集经年的石头以铺塔,许多人都认为不值得,王小石却公开宣称:
“值得。世上除了情义最可珍可贵之外,最重要的资产,就是资料和书。”他说:“没有了资料,前人的经验都得断丧了,那多可惜呀。人生是一条从错到对的路向。一开始什么都是错的,人用一切和一生的努力,才把它弄对了;一人弄对了几条小路,今日才能使大家有这么条康庄大道,至于书,更是人智慧的结晶。我用心爱的石子是为这些最宝贵的事物多砌两层,是最值得的。”
听说,在场的人,除了杨无邪之外,谁都听不大明白王小石的话。
事后,这话传到蔡京耳中,他冷哼一声对此下了判语:
“王小石在收买人心。”
总管事孙收皮不大听得懂蔡京的意思,不知他为了讨好蔡京还是他真的好学不倦、勇于省思,他也纪录了他向蔡京请教:王小石怎样用石子收买人心?石头如何收买人心?
“他可不是收买一般人的心。”蔡京的回答是:“他知道历代史家都推崇尊重读书人和整理经籍的人物,而鄙薄焚书坑儒杀害读书人的人。所以读书人最小气,最无容人之量,最夸夸其言但成不了大事却又不许人批评。你看,前朝王荆公,有学问了吧?也不是一样容纳不了异议!先后宠臣司马温公,更有大学问,但也一样听不了新见。王小石聪明,他用自己收集的石头起书斋档案文库,不花几个钱,却讨好了人心,收买了书生之辈。”
不过,据记录,王小石收集石头,是从小开始的事。
他好读书,也是从小的习惯。
他的出身并不算好,父母并不鼓励他读书,但他天生好练武、读书、交朋友、收集石头。他甚至还喜欢鼓励身边朋友多读书,引诱劝说他们向他“借书”:
“借书”是有代价的。
——“代价”便是一颗奇特的石头。
那样一块石子,从哪儿拾来都可以,王小石似志不在“石”而是在他要朋友乡里以“石”换“书”的过程里,去珍惜“书”并体悟“这是要付出代价才能换取”的态度。
直至而今逃亡的路上,王小石看到美丽、独特的石头,仍然会为它驻足:
仿佛他在感叹,这么块天地造化万端独有的奇石,怎么会流落在这儿?怎么无人理会?经过什么样的天机,才能教他遇上:这块石头?
王小石也喜欢住客栈。
他竟恋栈客栈。
像那么个常常流狼的人,他居然很喜欢客栈——不管大的、小的、豪华的、简陋的,他都不嫌弃,不生厌倦。
他喜欢住店。
而且喜欢住店的那种感觉。
——也许,他天生就是一个流狼的人,天生就没有家,所以,客栈就成为他那么一个狼子的家了。
他还跟他的兄弟说过:
“每一个客栈是每一个故事,每一间房都有一段情节,其间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你看,大客栈每天晚上点亮了多少盏灯,那里边有多少故事?小客栈每日晨出暮入,有多少情节?住进去,只要是一间房,好像就跟先前的人、后来的情节,全都糅合在一起了;那就别说融会、洞透了,就算想想,也令人追回、神往。”
那是王小石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