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九(2/3)

过了一会,皇帝又来。袁崇焕于是又奏:“建州已心积虑的准备了四十年,这局面原是很不易理的。但皇上注意边疆事务,日夜忧心,臣又怎敢说难?这五年之中,必须事事应手,首先是钱粮。”崇祯立即谕知代理尚书的右侍郎王家桢,必须着力措办,不可令得关辽军中钱粮不足。袁崇焕又请械,说:“建州准备充分,械犀利,匹壮健,久经训练。今后解到边疆去的弓甲等项,也须利。”崇祯即谕代理工尚书的左侍郎张维枢:“今后解去关辽的械,必须铸明监造司官和工匠的姓名,如有脆薄不堪使用的,就可追究查办。”

“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明兵打野战的战斗力不及习于骑的清兵,这是先天的限制,不易短期内扭转过来,但大炮的威力却非清兵所及。所以要舍己之短,用己所长,守城而用大炮,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需要奇兵突、攻敌不意之时,才和清兵打野战。为了争取时间来训练军队、加城防,有时还须在适当时机中与敌方议和,这是辅助的战略。

这三个基本战略,是他总结了明清之间数次大战役而得来的结论。明军三次大败,都败于野战,以致全军覆没;宁远两次大捷,都在于守城、用大炮。

袁崇焕辞之后,上了一奏章,提了关辽军务基本战略的三个原则⑤:

可平,全辽可以恢复。”

崇祯:“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孙亦受其福。”袁崇焕谢恩归班。崇祯暂退少憩。

袁崇焕又奏:“五年之中,变化很大。必须吏与兵与臣充分合作。应当选用的人员便即任命,不应当任用的,不可随便派下来。”崇祯即召吏尚书王永光、兵尚书王在晋,将袁崇焕的要求谕知。袁崇焕又奏:“以臣的力量,制全辽是有余的,但要平息众人的纷纷议论,那就不足了。臣一京城,与皇上就隔得很远,忌功妒能的人一定会有的。这些人即使敬惧皇上的法度,不敢用权力来捣臣的事务,但不免会大发议论,扰臣的方略。”崇祯站起来,倾听他的说话,听了很久,说:“你提的方略井井有条,不必谦逊,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都奏,请给袁崇焕大权,赐给他尚方宝剑,至于王之臣与满桂的尚方剑则应撤回,以统一事权。崇祯认为对极。应予照办。谈完大事后,赐袁崇焕酒馔。

给事许誉卿就去问袁崇焕,用甚么方略可以在五年之内平辽。袁崇焕:“我这样说,是想要宽皇上。”许誉卿已服侍崇祯将近一年,明白皇帝的个,袁崇焕却是第一次见到皇帝。许誉卿于是提醒他:“皇上是英明得很的,岂可随便奏对?到五年期满,那时你还没有平辽,那怎么得了?”袁崇焕一听之下,然自失,知刚才的话说得有些夸张了。他答应崇祯五年之内可以平定满清、恢复全辽,实在是一时冲动的不择言,事实上那是本不可能的。袁崇焕和崇祯第一次见面,就犯了一个大错误。大概他见这位十七岁半的少年皇帝很着急,就随

“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执行上述方策之时,不可求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慢慢的推。绝对不可冒险轻,以致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明代兵制,一方有事,从各方调兵前往。因此守辽的队来自四面八方,四川、湖广、浙江均有。这些士卒首先对守御关辽不大关心,战斗力既不,又怕冷,在关外驻守一段短时期,便遣回家乡,另调新兵前来。袁崇焕认为必须用辽兵,他们为了保护家乡,抗敌勇敢,又习于寒冷气候。训练一支兵,必须兵将相习,非长期熏陶不为功,不能今天调来,明天又另调一批新兵来替换。他主张在关外筑城屯田,逐步扩大防守地域,既省粮饷,又可不断的收复失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