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廷栋给这番话吓怕了,于是和温仁商议设法减轻
刑,改为袁崇焕凌迟,七十几岁的母亲、弟弟、妻
,几岁的小女儿充军三千里。母家、妻家的人就不牵累了④。
“凌迟”规定要割一千刀,要到第一千刀上才能将人杀死,否则刽手有罪,那就是所谓“千刀万剐”所以骂人“杀千刀”是最恶毒的咒骂。
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手还没有动手,北京的众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
,直咬到了内脏。刽
手依照规定,一刀刀的将他
上肌
割下来。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
钱买他的
,一钱银
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
,骂一声:“汉
!”⑤
满桂队最初败退到北京时,军纪不佳,在城外扰民,北京百姓不分青红皂白,把罪名都加在袁崇焕
上。
大约七成同情袁崇焕,其余三成则附和皇帝的意思,其中主张杀袁崇焕最力的是首辅温仁和兵
尚书梁廷栋。
袁崇焕的罪名终于确定了,是胡里胡涂的所谓“谋叛”崇祯始终没有叫杨太监来作证。擅杀
文龙和擅主和议两件事理由太不充分,崇祯无论如何难以自圆其说,终于也不提了。本来定的
刑是“夷三族”,要将袁崇焕全家、母亲的全家、妻
的全家都满门抄斩。余大成去威吓主理这个案
的兵
尚书梁廷栋:“袁崇焕并非真的有罪,只不过清兵围城,皇上震怒。我在兵
郎中,已换了六位尚书,亲
见到没一个尚书有好下场。你
兵
尚书,怎能保得定今后清兵不再来犯?今日诛灭袁崇焕三族,造成了先例,清兵若是再来,梁尚书,你顾一下自己的三族罢。”
个人的私怨、妒忌、党派冲突、谣言,织成了一张诬陷的罗网,而最令人
到痛心的,是袁崇焕亲信谢尚政的叛卖。谢尚政是东莞人,武举,袁崇焕第一次到山海关、第一次上奏章就保荐他,说是自己平生所结的“死士”,可见是袁崇焕年轻时就结
的好朋友。他在袁的提
下升到参将。袁杀
文龙,就是这个谢参将带兵把
士卒隔在围外。兵
尚书梁廷栋总觉得要杀袁没有甚么充分理由,便授意谢尚政诬告,答允他构成袁的罪名之后可以升他为福建总兵。谢尚政利
熏心,居然就
诬告这个平生待他恩义最
的主帅。以袁崇焕知人之明,毕竟还是看错了谢尚政。要了解一个人,那是多么的困难!袁崇焕对崇祯的胡涂与
臣的诬陷,或许并不痛恨,因为崇祯与众
臣本来就是那样的人,但对于谢尚政的忘恩负义,一定是耿耿于怀吧?或许,他也曾想到了,就算是岳飞,也被
下大将王贵所诬告,因而构成了风波亭之狱。只是王贵诬告,是由于秦桧、张俊的威迫,谢尚政却是受了利诱,比较起来,谢尚政又卑鄙些。可是谢尚政枉作小人,他的总兵梦并没有
成,不久梁廷栋以贪污罪垮台,查到谢尚政是贿赂者之一,谢也因此革职。
崇祯边掌权的太监,大都在北京城郊有庄园店铺私产,清兵攻到,焚烧劫掠,众太监损失很大,大家都说袁崇焕引敌兵
来。
文龙在
岛当东江镇总兵之时,每年饷金数十万,其中一大
分
本不运
北京,便在京城中分给了皇帝
边的用事太监。
文龙一死,众太监这些大收
都断绝了。此外还有几名御史
捷、袁弘勋、史范土等人,也主张杀袁崇焕,他们却另有私心。当袁崇焕下狱之时,首辅是钱龙锡,他虽曾批评袁崇焕相貌不佳,但一向对袁很支持。
捷等人在天启朝附和魏忠贤。惩办魏忠贤一伙
党的案
叫
“逆案”,
捷、史玫劝钢杏忻,只不过罪名不重,还是有官
。钱龙锡是办理“逆案”的主要人
之一。
捷一伙想把袁崇焕这案
搞成一个“新逆案”,把钱龙锡攀
在内。因为袁崇焕曾与钱龙锡商量过杀
文龙的事,钱并不反对,只劝他慎重
理。“新逆案”一成,把许多大官诬攀在内,老逆案的臭气就可冲淡了。结果新逆案没有搞成,但钱龙锡也丢官下狱,定了死罪,后来减为充军。
温仁是浙江乌程(吴兴)人,在《明史》中列于《
臣传》。他和
文龙是大同乡,一心要为
报仇。梁廷栋和袁崇焕是同年,同是万历四十七年的
士,又曾在辽东共事。当时袁崇焕是他上司,得罪过他。他心中记恨,既想报仇,又要讨好皇帝。
因为北京城的百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