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孙陪着老人家,坐公共汽车去县城,到火车站坐火车到唐都市。在唐都市玩两天,看看大城市,再坐火车回县城,然后从县城回来。
坐上火车的七太爷,没有多久就成了明星。小火车是客货混装的,有带厢的车,有平板车
,只有四个是客车车厢。这几节客车车厢,构造不用多说,对脸的
座与现在的火车客车车厢大同小异。车上的乘务员验票时,对七太爷看了又看,重外孙对乘务员讲了七太爷的年龄和经历,以及他为了看到火车,所付
的
情和代价。乘务员很受
动,立刻回去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急忙跑来,与七太爷拉了不少家常话儿,还带他参观了车上所有的设施。七太爷对他说,坐火车就像坐在家里,稳稳当当的,还没有坐汽车“得得”听了这孩
气的话,喜得列车长一阵大笑。列车的播音员播放了一个百岁老人乘车的消息,四个车
的乘客,几乎都过来瞻仰了七太爷的尊容和他的小辫
。列车长表示,要为七太爷免费,让乘务员把七太爷的车票退了一块二
钱。并且安排七太爷住在火车站的公家招待所里,等返程时,照样免票。
七太爷就是坐的这样的汽车去了县城。一路上,尽很拥挤,人们还是为这位从来没有坐过汽车的老寿星让
了座位。七太爷心
怒放,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七太
当年坐
轿的事情,那滋味除了幸福和激动外,肯定会觉得颠得五脏六腑快要翻转过来。
重外孙走后,七太爷突然变得异常衰老,没病没灾的,量锐减,
旱烟袋也停止了。
冬后不久,连路也不会走了。小宝
给他加了一双棉被,怕他受不了寒冷。每顿饭都由小宝和他妹妹们送去吃,后来还要用调羹一匙一匙地喂。小宝的
说:“这老
,就像一个老面瓜,怕是要熟透了。”
当年抗援朝的时候,为了保守军事机密,志愿军战士们是以运送大
白菜的名义,坐着列车的“铁闷
”车厢,过鸭绿江去的朝鲜。七太爷和他重外孙坐的“票车”(公共汽车),是一
人们叫
“洋火匣
”的汽车。这
汽车的构造是,前边是一个独立的车
,后边拖挂一节车厢,就好像老解放牌车那样。车
的左侧,有圆圆方向盘的地方,当然是司机的用武之地,另空有一个座位。售票员在后边车厢底下售完车票以后,从外边
上车栓,也到车楼里去坐。所有乘客从汽车
后边开着的两扇车门中买票上车,踩着脚踏,
到一个比较黑暗,并非密封得很好的“闷
”车厢里,车厢两边,开了几个推拉玻璃窗
,可以通风透气透光。这个车厢四方四正的,外观看上去,很像一只火柴盒
,所以群众给它起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
“洋火匣
”汽车。坐在车里的人都有
脑,相当于一
的火柴,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想像力。外国人不是这么说的,他们把挤得满满的一车人,称作“沙丁鱼罐
”
“洋火匣”汽车的车厢里,设施非常简单,左右两边有两条木板,钉在车帮上,是一
分上得早的人,能够享受到的特殊待遇。其余的人就是“站票”用手拉着车
上的两条扶手,一晃一晃地享受着汽车的颠簸。那时候,公路基本上是沙土路面,就是有些国
铺上了沥青路面,也都被汽车轧得坑坑洼洼的。在这样的路面上行驶,车速没有超过四十迈的,而且摇晃得厉害。男男女女必须在这样的
通工
里受罪,即使不懂得
顿第一定律,那惯
也令人不停地晃动,你碰了我的
,我撞了你的
房,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第一次坐这
汽车的女孩
,肯定被搞得满面通红,坐的次数多了,这红劲儿就不会再有了。好在大家的涵养都不错,互相挤挤扛扛的,反而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即使有人
车,憋不住吐到了车上,一个“洋火匣
”内充满了酸苦臭味,也没有人相互抱怨的,
多被踩着了脚的人才会发
一声尖叫。
七太爷是重外孙拉着平板车,送回我们寨的。他
走的这两个多月,差不多把各
车辆都
验了一遍。七太爷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家,远方的亲戚也重新接上了
,家里人当
节日庆祝。寨
里的人听说后,也来了不少,知
了老人家要到西乡赵集看的“稀奇”不过是百年前就已经
现了的火车。中国的工程师詹天佑指挥修铁路的时候,七太爷还小,还不懂事,以至于到了这个年代他才看到了火车,还当
“稀奇”宝贝,实在让人不可思议。重外孙断断续续地讲了七太爷这次失踪后的一切奇遇,大家听了都非常
兴,因为终于实现了七太爷多年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