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3章单gan(2/2)

快到节的时候,老学究孙乃社饮了几杯小酒,心里有说不的畅快,也不知是自己杜撰的,还是抄袭别人的,写了一首诗,贴在屋里:

一壶小酒桌上摆,

东海落西山,

到了这年,没有人织布、染布了,刘庆典的小金库,我们寨里很有名的染坊倒闭了。有一些家向元叔学习,合伙开起了粉坊,粉条、粉的买卖,也有很多收益。

行也坦然,睡也坦然…

肚里舒坦,心里舒坦。

有吃有穿有活

整天泡在地里,伺候庄稼胜过了伺候孩。大女儿孙松玉也非常勤快,往玉米棵上抓化,抓上一把,就把玉米旁的野草下来,地里找不到一杂草。

这一年,老天爷和党的政策、民心很合拍,不是元叔家,还是其他农,全都获得了大丰收。元叔和孙二孬家的黄豆多,他俩合伙把那个“打磨”修好,开起了豆腐坊。一冬,四川女人和在家里磨豆腐,元叔和孙二孬腰里束着草绳,分别到四外村去卖豆腐。给钱可以,拿豆、小麦换也可以,不仅有了细粮吃,手也开始活泛起来。发旺哥就曾经赞赏地说:“有脑的能人就是和我们不一样,不论啥事儿都是光骑扁担——有板有儿,比我们多了。”

见到这首诗的人,都说好。后来,县里来了个小报记者把它抄走,登在了本县的消息报上,另了编者,说现在的农民富了起来,幸福的心情溢于言表,写了脍炙人的诗篇,说明党的政策是英明的。谁知到了后来,县里领导总嫌经济发展的速度太慢,主要是思想落后造成的。为了组织各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领导们带领县乡分几批到经济发达地区观学习。回来后,县委书记作“大步星奔小康”的工作报告,再一次引用了这首诗,批评说写诗的这个农民,反映的是全县群众的心态“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意识”与经济发展的大很不合拍。当然,领导作报告,不到孙乃社去听,他本不知还有这遭遇,要不然,又会说:“啥领导,一平也没有!”

足公粮归自己,

了几亩责任田,

乐也一天,喜也一天。

你也端端,我也端端。

栾二哥还想把村里的小剧团组织起来,动员了许多人,没有人肯参加。有的人说话很刻薄,戏栾二哥说,二哥,唱的戏,到外边唱戏,跟要饭吃差不了多少,是下九的事儿,咱丢不起那份人。栾二哥很无奈,看六十多岁了,一生一事无成。想想自己不动庄稼活儿,还是老本行,唱起了大调曲,趁着年下,到各村去说书艺人。他重新捡起了过去的唱本,唱了一《李豁离婚》,唱词朴实,唱腔优,很受迎。后来,市里、县里的文化门,专门为他这个大调曲录了磁带,在我们那里传很广。有一句唱词是:“长得好了吃好哩,长得不好就吃那黑窝窝。”竟然一语中的,说了现在搞女经济最基本的理论据。栾二哥虽然农活不行,到底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

孙二孬也学元叔,把自己的地的模式同元叔一样。妹妹孙丫丫放暑假,要到地里帮助哥嫂活,他们两说啥不让,要她好好读书,争取考上大学。说:“妹妹,多你一个少你一个,也累不着我们。我没有能够上学,后悔一辈,再不能让你也走长大就嫁人这条路了。”孙二孬对的这表现,打心里满意,嘴里却说:“咋,嫁给咱后悔了?”笑着说:“后悔后悔,就是后悔,你和刘臭都是响赖东西!”说完,可能忽然想起了刘臭让她猜谜的往事,顺手拍了孙二孬一掌。

东屋一圈,西屋一圈。(圈即囤,我们那里用茓盛粮,群众说是“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