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县里的崔县长,冒着政治风险,跑到省里为民请命,终于要回来了增加公粮收购的指标。分下来,各家各
增长了一倍多,老百姓好好地喜
了一阵
。就是在这
情况下,孙乃社写下了那首诗,暴
了他长期潜存在心里的“小农经济意识”
我们寨里的老百姓,没有多少副业收
,全指望用卖粮
的钱抵
五粮三款。况且这几年乡、村领导学能了,发明的扣钱名目越来越多,除了五粮三款,还有各
“民工建勤以资代劳”啦“保险”啦“人防费”和“畜禽防疫”啦等等说不清的项目,累计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说,卖粮本
,也是群众
了一年换成现钱的机会,夏季卖小麦,一季
全年的上缴款,秋季卖粮
,是落到自己腰包里的。小孩
要上学,年轻人要婚嫁,老年人要下葬,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没有钱啥事儿都办不成,不卖余粮怎么行?于是,多卖粮的呼声越来越
。
孙乃社把几年的账本摆在一起,算了一笔细账,终于发现
粮
,不但不赚钱,而且赔钱。
打细算,扣除
、化
、农药,一亩地基本上扯平,所有的劳力投
等于白
了。于是压减经济投
,谁知产量降了下来。孙乃社再也无心写诗了,开始对那几个鼓噪上访的人打心
里赞成。后来“上访专业
”刘继先他们几个的炮弹,有一些典型的数据,就是孙乃社提供的。
刚刚单的前几年,年年丰产,屋里盛不下了,家家
喜
把多余的粮
卖
去。可是,粮站没有那么多的仓库,也装不下了,国家调拨的速度跟不上形势发展,上级开始限制收购,严格控制群众上缴粮
的数量,再也不提倡卖余粮了,这就
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卖粮难”
主席的辩证法真的厉害,他老人家说“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规律十分灵验,又过了两年,沉重的粮
任务又成了老百姓的负担。任务上去了,就降不下来了,收成不好时,仍然得上缴那么多的粮
,老百姓又开始咒骂起那个早已调走的崔县长来,骂他太缺德,把任务长上去了,一拍
就走了,下一任的虽然不姓崔,也是“
命鬼”到了夏粮征购的时候,
群之间形成了相互敌对的关系,一些不愿意
那么多粮
的人,想方设法给领导对赖,让他们征收粮款的茬
越来越
,征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倍以上。拿到粮条
以后,刘继安把条
收集起来,
给了村里,村里再拿到乡里
行结算。扣除了乡统筹、村提留这些五粮三款,分到各家各
的钱基本上没有了,大家也不见怪,因为事先已经算好,
上去的粮
,公粮和余粮折成钱,足够他们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