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地看过孙二孬兄妹,起初是因为两个人是老同学,一半是感情,一半是出于同情,后来就朦朦胧胧地产生了爱情。
马玉花的父母年纪大了,有三个男孩子一个宝贝女儿,正应了“仨娃儿六个蛋,比着不管饭”那句老话,把三个媳妇娶进来以后,都不够孝顺,一个个都闹分家。分开后,儿子们连一挑水也不给父母担了。
老两口见养儿子没有用处,就把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他们对女儿将来嫁什么人极其挑剔,又很尊重马玉花的意见。当他们张罗着为马玉花找一个合意的婆家时,马玉花向二老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两个老人到我们马寨孙二孬的家里看了看,除了家里穷一点以外,没有什么其他毛病。
孙二孬在生活的重压下,造就得比同龄人成熟。若把隐私抖搂出来,这小子具有杂种优势,长得很帅气。况且已经没有了爹妈的拖累,最合乎马玉花爹妈的择婿标准。所以,两下里私自商量好以后,孙二孬又央着元叔公开保媒,亲事如同闪电一般地定了下来。
马玉花爹妈看出两个年轻人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什么也不要,把女儿嫁了过来,果然没有失眼。直到后来,孙二孬在唐都市做大生意,整天在酒场和欢场里泡得纸醉金迷时,却始终对马玉花的父母孝敬得无微不至,都是因为有这么最初的原因。孙二孬报恩一样地为两个老人,做完了他们的三个儿子所不能办到的一切,这是我们这一带有口皆碑的事实。高楼乡计生办的人员,一旦向群众宣传,一定把孙二孬和马玉花的故事,当做典型例证,说生儿子不如生女儿。这种宣传,让马玉花的三个哥哥和嫂子们很有意见,但孙二孬有的是钱,经常接济他们,他们还是能够忍气吞声的。马玉花的大嫂公平地说:“咱家的小花太孝顺了,轮不到我们,表扬他们我们应当感到光荣。”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个最时髦的词是“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的高调唱了许多年。上级和乡亲们一样,都是想快速致富,他们在各种大小会议上反复说,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乡镇企业是农业走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县域经济的半壁河山,是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快发展步伐,层层下达了高指标,乡镇企业的产值数字,年年都有重大突破,不管有没有利税,考核领导政绩靠的就是产值。县里带领各乡镇的领导,到外地考察了一遍又一遍,还搞过多次乡镇企业产品展览。
最早一点办展览的那一年,是在县城东关的大街上,搞了一次产品展示活动。县里出高额的奖金颁发给优秀乡镇、优质产品和优秀组织工作者,把全县各级的积极性大幅度地调动起来。各个乡镇领导使尽了浑身解数,想尽了千方百计,力图在这场“临潼斗宝”一样的盛会上夺魁,各种产品琳琅满目,摆满了一街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