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残局改(2/2)

王思礼督军力追,庞忠继,渐渐的走,两旁都是峭,不由的胆战心惊,正观望间,只听连珠炮响,左右山下,统竖起贼旗,木石块,一齐抛下,官军多破血,相率伤亡。思礼亟令倒退,偏庞忠的后军,陆续来,一退一,顿致前后相挤,变成了一团糟。这崔乾祐煞是厉害,又从山南绕至河北,来击哥舒翰军。翰在山阜遥望,见思礼庞忠两军,未曾退归,那贼兵又鼓噪而至,料知前军失手,忙用毡车数十乘,作为前驱,自率军从阜杀下,拦截乾祐来路。

于是国忠愈加怨恨,遂日促翰关讨贼。翰上书言:“禄山为逆,未得人心,应持重相待,不数月,贼势瓦解,一鼓可擒”云云。玄宗颇以为然。偏杨国忠日谗言,但说翰逗留不,坐误军机,贼军不日可平。,

玄宗迭览两疏,意存犹豫。杨国忠独:“翰拥兵二十万,不谓不众,就使不能复洛,亦当复陕,难四五千贼兵都畏如蛇蝎么?若今日不,明日不战,老师费财,坐待贼敝,臣恐贼势反将日盛,官军且将自敝呢。”这一席话,又把玄宗哄动,一日三使,关。

哥舒翰再上书:“禄山用兵已久,岂肯无备?臣料他是羸师诱我,我若往击,正堕贼计。况贼兵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利在守,总教灭贼有期,何必遽求速效?现在诸征兵,尚多未集,不如少安毋躁,待贼有变,再行兵。”这书达到唐廷,又有河北郭仪李光弼联名奏陈,亦请自率军,北取范,捣贼巢,令贼内溃,潼关大军,但应固守敝贼,不宜轻等语。郭李所见更是妥当。只是这武人联结,正是上位者的大忌。

大军行至灵宝西原,望见前面已扎贼军,南倚山,北控河,据险待着。翰令王思礼率兵五万,充作前锋。别将庞忠等,引兵十万接应,自率亲兵三万,登河北阜,扬旗擂鼓,算助威。那贼将崔乾祐,带着羸卒万人,前来挑战,东一簇,西一群,三三五五,散如列星,忽合忽离,忽前忽却,官军见他行伍不齐,全无军法,都不禁冷笑起来。先哭后笑,都是无谓。当下麾军齐,甫及贼阵,乾祐即偃旗退去。

哥舒翰也知国忠私意,上表请灞上军拨隶潼关,并诱乾运议事,枭首以徇。竟也无人敢说的。只是关于哥舒的擅专不轨的毁言发猖獗有市场。

舒翰任内有些,是时有人获贼书,献诸阙下。书中系结思顺为内应,不由玄宗不惧,且因翰疏陈思顺七罪,也不论真伪,即令赐死。

安思顺这人是杨国忠的一条重要臂膀,极营救,正苦无法,又闻王思礼密谋言,益加恟惧,遂以宰相辖的内军府名义募万人屯要害灞上,令亲信杜乾运为将,托名御贼,实是防哥舒翰哪天突然想不开,或者看他不顺,想起王的建议,派兵来个清君侧什么,京中人都被他调走了。

玄宗乃遣使四,诇敌虚实,有中使边令城返报,贼将崔乾祐,在陕兵不满四千人,又皆羸弱无备,应急击勿失。想来多是于国忠授意有关。于是玄宗遂疑及哥舒翰久留不动的动机,促他兵。

哥舒翰急:“现在兵败势孤,不堪再战,我只有到关西驿,收集散卒,再来保关,君且留此御贼,待我重来协守。”言毕即行。归仁留居关上,竟通使乾祐,愿执翰降。乾祐乃屯关下,专待归仁来。归仁竟率百余骑,至关西驿,语翰:“贼兵到了,请公上!”翰上驿,归仁率众叩:“公率二十万众征,一战尽覆,尚何面目再见天?且公不闻仙芝封常清故事么?今为公计,只有东行一策,还可自全。”哥舒翰叹:“我为大帅,岂可降贼?”说至此,便。归仁喝令随骑,竟将其足系住腹,策鞭拥去。余众不肯从降,亦被缚住,驱关外,往降乾祐。

乾祐见翰军前拥毡车,不宜发矢,竟用草车相抵,乘风纵火。看官试想!毡是引火的件,一经燃着,哪里还能扑灭?并且贼军据着上风,翰军碰着逆风,风猛火烈,烟焰飞腾,霎时间天黑如晦,翰军目被烟迷,自相斗杀,及至惊悟,又被贼军捣,阵势大,尸血模糊。一半弃甲山,一半抛戈投河。

翰率麾下百余骑,西奔关,关外本有三堑,阔二丈,一丈,专防贼兵冲突,自官军陆续奔回,时已昏夜,黑暗中不辨低,多半陷堑中,须臾填满,后来的败兵,践尸而过,几似平地。翰检兵士,只剩得八千多人,不禁大恸,忽由火归仁:“贼兵将到关下了。”

历史会改变,但改的越多往下下的难度越大,毕竟主角是人不是神,有时候,历史也会发生修正作用的。

哥舒翰迫无计,只好对西大哭一场,引军东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