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十八章待修(3/3)

方,搬书藏书会汗牛充栋,普通人家哪能放那么多书呢?真正意义的书房是充满个人气息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主人志趣的写照,古来写书房的杰作。

明代的归有光,在青少年时代曾厮守于一间极窄小的书斋,名曰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作者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项脊轩志》写出了一位青年士子的博大胸怀。

古代文人常为自己的书斋起斋号。书斋之名从发端到流行,有一个发展过程。司马迁虽有宏文巨着《史记》传世,但未闻其斋号。《陋室铭》是一篇斋记,但\"陋室\"不能视为书斋名。正式命名书斋,似起源于北宋。史传司马光有斋名\"读书堂\",虽质朴但过于平白。以后有洪迈的\"容斋\"、陆游的\"老学庵\"。元代,为书斋命名的做法已经影响到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人士。这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有大量记载。至明清斋名盛行,文人学士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书斋雅名。袁宗道的\"白苏斋\"、唐伯虎的\"梦墨堂\"、张溥的\"七录斋\"、袁枚的\"小仓山房\"、蒲松龄的\"聊斋\"、梁启超的\"饮冰室\",皆是意蕴深远。\"饮冰室\",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形容内心忧虑焦灼,室主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斋号寄托着主人的志与情,书房是文人的灵魂之城。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彝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这是邓石如为书斋撰的楹联。是一种囊括众美的文人理想。小小书房,气象万千。

书房笼罩着书香、墨香,也生出一种古意,升起一缕烟云。…,

古人好古,读先贤书,重历史经验,发思古幽情,追求会古通今的乐趣。书籍和器物,越古越有意思。书画真迹、碑帖原拓、古籍善本自然是书房的珍品,那些文房用具也最好有些古意。明清文人珍藏宋元版书,用旧窑或古铜的器物,成了一种雅趣。这在那时的论着或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

接近自然、远离尘嚣是书房的另一种韵致。明代李晔所说的《紫桃轩杂缀》的理想书斋环境是:\"在溪山纡曲处择书屋,结构只三间,上加层楼,以观云物。四旁修竹百竿,以招清风;南面长松一株,可挂明月。老梅寒蹇,低枝入窗,芳草缛苔,周于砌下。东屋置道、释二家之书,西房置儒家典籍。中横几榻之外,杂置法书名绘。朝夕白饭、鱼羹、名酒、精茗。一健丁守关,拒绝俗客往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