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了个大学同学,陪了他一天,七多才开始赶稿,现上传刚写好的79章(还
乎着呢,呵呵),今晚还会再发一章,即第第二卷就算正式结束了。明天开始第三卷,将以
血战争为主,呵呵,请各位书友继续关注。)
崇祯叹了气,把语气放平和下来:“幸亏当时朕急檄洪承畴总督蓟、辽,调孙传
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并设防护卫京畿,众臣协力守城,将士同心拒敌,这才稳定了大局,让东虏兵不能最终得逞。可是东虏兵并未死心,这几年来,又多次打
中原,
攻京城,还几乎吞并了我大明的整个辽东。此祸不除,国永无宁日。我既然让李
卿便宜从事,这女兵之事,也就由得他了,众
卿不必再奏。”
我长吁一气,很想向崇祯眨眨
,以示
谢。但崇祯
边的太监正狐假虎威地扫视着我们,我于是只好作罢。
崇祯叹了一气,徐徐
:“四年前,皇太极以多尔衮、岳托为大将军,率大军直
关内,蓟辽总督吴阿衡不幸战死,监军邓希诏遁逃。东虏兵一路西
,势如破竹,接连打下我四十七座城池,夺下卢沟桥和
,直
良乡,然后又攻破济南、掠走德王。布政使张秉文自刎,巡
御使宋学朱、周之训都被杀死。大总督卢象升驰援不敌,也被东虏兵杀死,东虏兵
近京畿,京师危在旦夕,人人惊慌不已。”
陈新甲?听说是明朝的兵尚书。我再次斜
望去,此人就象个儒生嘛,咋混上了个兵
尚书?见不得我带
女上阵是吧?嘿嘿,我可是和崇祯有言在先的,看你如何阻挠?
崇祯的护短之意十分明显,众臣听了这番话,都唯唯诺诺,不敢再挑我们李家军的刺。
崇祯的气很
很霸
,让我油然生
羡慕之心,当皇帝果然
啊,我不由得为自己的归顺而略略
到些遗憾。如果崇祯不是穿越者,也许再过几个月,就
到我坐在这宝座上吃香喝辣、喝斥群臣了,虽然当皇帝有当皇帝的苦
,但对我来说,也还是有些新奇
的。
崇祯忽然厉声说:“当时满朝文武,皆张皇失措,无人能给朕主意。相反,一些文臣武将收拾金银细
,准备告假还乡避风
。还有咱们明朝的大军,屡战屡败,被东虏兵杀得胆战心寒,四
逃窜,又有几人能真正
到
忠报国?倒是良乡的一群女
,见男
们纷纷战死,便组织起了一支娘
军,
合守军,与东虏兵誓死周旋,让东虏兵急切间无法攻下东良,不得不绕
而行。谁说女
不如男?谁说女
不能上阵杀敌,保家卫国?良乡的女
们,比咱们的明朝军士又差在哪里?”
崇祯冷笑一声:“查明功绩?嘿,你们要查明什么功绩?难去查李家军打败开封和洛
守兵的功绩?要不然,查查谁放的粮最多?给个半年一年让你们查,能查清么?不必了。至于规矩,朕说的话,就是规矩。如果与旧规矩不符,那么,这就是新规矩,自然替代了旧规矩。”
大军未发,他就准备用那些老规矩来我了。看来崇祯早知
他们会反对,索
不跟他们商量,直接就在朝会上定了盘
,来个先斩后商。
我正在胡思想,又一条大汉上前打小报告:“臣陈新甲启奏陛下,李家军中,尚有两万女兵,臣窃以为不妥。如让女兵上阵,一是
了军中规矩,二是天下笑我大明无人,竟让女
上阵,还请皇上三思。”
众臣见崇祯不回答温仁的启奏,却突然讲起了四年前的往事,不由得面面相觑,不知崇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崇祯却似乎被将了一大军,半天未曾作声。我心中一急,就开:“臣李岩启奏陛下,自古女
从军,多为无奈之举,但是,
木兰、穆桂英等等,哪个比男
差劲?谁又能否定她们的能力和功绩?臣手下的女兵,征战勇猛,是一支虎狼之师。当今国难在即,清兵猛如虎狼,自当调集一切可用之兵,共赴国难,何必囿于陈规、拒用女兵?”
崇祯的最后一句话其实还隐着一层意思,东良的女
,又何尝不比这满朝文武
上百倍。众臣显然听
了这层意思,许多人羞愧地低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