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批判官路沉浮(5/5)

势。《朝夕之间》中的关隐达无奈之中接受同学之子龙飞为自己的秘书。关隐达心中的想法却是:又一个诗人死了。龙飞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却被父亲推向官场,关隐达深谙官场的腐蚀力,所以不禁产生了这番感慨。这暗含了官场对知识分子的一种杀伤力。官场高深莫测,行走官场如水上行舟,顺流者即适应官场者则官运亨通,仕途顺利;而逆流者即不适应官场游戏规则者,则在官场的夹逢中艰难生活。因此,总有些知识分子因为不得志、不愿屈服于官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而表现不同。如《夜郎西》中的关隐达,《旧约之失》中的舒云飞等。他们正是因为不愿低头于官场与社会的强大势力,因此屡屡被排斥于官场之外。关隐达因岳父陶凡的离退,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八年中调动五次,全地区十一个县市中去过六个,而且是去的地方越来越偏远。处境使他失去了对权力的热情,多了说真话、干实事的勇气。他深入基层乡镇,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他打破关系网,撤掉了蛮横霸道的公安局长…他的魄力使他在民众中树立起了威信,在人大会上被选举为县长。但是,他违反了官场的“游戏规则”,最终他的宏大理想未能一步一步地实现。而舒云飞是一个在机关工作多年的科级干部,他目睹了官场之中的种种**和不正之风,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固守着一个干部的基本原则和人格尊严。因此,在生活中疏离了多年的好友和工作中得罪了朝夕相处的同事和领导。这使他始终原地踏步。但他仍然说:“我得按我的活法活下去”这句话暗含了几多无奈、几多悲壮!

王跃文之所以写知识分子的官场表现及思考,这与他自身有密切的关系。王跃文曾在官场混迹多年,他总想找机会发泄。于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昼夜赶科场,而王跃文是弃官还文人真实。他曾多次辩解:“自己写的并不是什么官场小说。官场只是我小说人物活动的场面而已,写人才是我小说的意义。”2在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人物,他们身上具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比如他们都很年青,具有较高的学历,刚刚或正在进入官场。他们富有良知,在仕途上总是坎坎坷坷。如关隐达、舒云飞等。他们实质上是王跃文的代言人。因此,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关注人的发展变化,就像舒云飞的点子公司考虑成熟之际的兴奋之言:“真的势头好了,到时候就干脆辞职下海了。现在的处境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这从侧面写出了作者官场生活一种无奈,可见作者的“弃官从文”是一种解放的选择。

总之,王跃文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既有批判,又有同情。批判他们心理的脆弱,最终被官场所软化;同情的是他们中的部分依然傲然屹立。说明作者对知识分子并没有完全失望。关隐达身上的聪明、才能和勇气;朱怀境虽然堕落,但对自己在官场中的一言一行,始终心明如镜。他不是一个同流合污的俗人。他的心灵深处孤独但却真实。这些都是作者所肯定的。

从体制**到人性异化,中间贯穿着文化渗透。而整个过程中人起着要害性作用。体制问题的存在除了其本身的漏洞外,人的性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利用体制的软肋为自己牟利。由于制约机制的不完善,人在权、誉的诱引下越陷越深,其人性也逐渐扭曲。人是最初的始作俑者也是最后的受害者。归根结底,无论是对体制的批判还是对文化的批判,最终都是为了揭示人性,批判人在官场中的种种丑陋行为。这些都是贴近生活,切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一个文学需求。王跃文用敏锐的眼睛透视了**的根源和人的要害性因素,折射出作家始终保持着清醒深刻的洞察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说明文学已经具有深层的批判意识,这无疑是当代官场小说创作的一次重要突破。

注释:

1阿尔蒙。鲍威尔:《比较政治学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转引于孟繁华:《政治文化与“官场小说”》,《粤海风》2002年第6期)

2王跃文:《官场无故事·自序》,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邓小萍:《王跃文官场小说的艺术美》,《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

2。孟繁华:《政治文化与“官场小说”》,《粤海风》2002年第6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