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2/7)

由此完全可以推断,关省长对廖志国并无多少不良印象,更加谈不上成见之类。当然,自从半年前就任市委书记,廖志国数次邀请关省长前来城视察、指导,至今却未能如愿,也是事实。这也说明,关省长对城、包括对廖志国,也不是那么情。没想到,关省长这次好不容易落脚城,居然让于树奎抢了风

卜国杰在省里工作时间长,从商业厅、外贸厅这样的经济主单位,到经贸委这综合门,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门领导,直至下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如此丰富的工作经历,自然积累了相应厚的人脉基础。加之,卜国杰生仗义豪,喜知己、关照亲信,往好说是乐于朋友、帮助人,说难听则是喜拉帮结派搞小圈。对待于树奎这样的地方官员,既然对方主动贴上来,卜国杰一律笑脸相迎情接纳,并不计较对方官职大小,关键时刻也会鼎力扶持。当然,话也说回来,像卜国杰这样的官,同样也需要诸多于树奎、苗长林之类基层官员,才能构建更为广泛、厚的政治基础,以巩固和加的地位。尤其在民主政治日益化的当今,虽说大规模群众运动几近绝迹,可各各样的教育、整风活动还是不曾间断,及至官员升迁考察、年终总结之类,皆需要通过群众测评检验与认定。此际,哪个领导在基层拥有的人脉广泛、厚实,他的得分就、评价就好,政声官望也就相应人一筹。说白了,上下级之间这亲密关系,实质也是一互利互惠的双赢。

海北县委书记于树奎,同省里关系相当密切,而且,他还善于借助这关系与市里一争短长,这在城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公开秘密。

20

因为有了上述这层关系,省里大官小吏也经常光顾海北,于树奎治下似乎成了省里某些门的后勤供给、疗养度假、休闲娱乐基地。冷不丁,就有省里某个委办厅局的长字号人光临海北,乃至像卜国杰这样的省级领导来海北视察亦是常事。海北每年有两大节日:正月初五团拜会,仲秋时海洋节。届时,一定会有数十上百省级机关的官员,扎堆云集海北,将一个县级自办节日搞得比省、市同类节日都要气派、闹。有时,海北在省城搞个活动,比如招商洽谈会啦,新品鉴定会啦,同样也是省、厅级领导济济一堂。遇到这样的场合,城市里的官员,要么临时知情才赶过去,要么脆就被撂在一边。为此,不要说廖志国这样的党政首脑,就是市级机关里的那些局长、长,对海北这“跨越式”法,也是颇有微词。

再一次,便是半年前接任城市委书记。其时,向中央和省里写匿名信状告廖志国的火力更为猛烈。虽说依然有梁副书记这只盾牌尽力挡着,可卜副省长的拆台力度也不小。双方于胶着之际,龚书记、关省长两位主官的意见就起到决定作用。凭心而论,关省长的态度总还算公正。在有关举报信上,主纪检的梁副书记批了一行字:“利用匿名信的形式举报,似是包括城在内个别地区的一大痼疾。此文革遗风,对稳定大局、和谐社会建设利少弊多,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关门,应当加教育,正面引导。”卜副省长也在收到的信中批了两句话:“此类反映甚多,应当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建议组织适当力量行调查甑别,既对社会舆论一个待,也可证廖志国同志清白。”此两批件,又都呈送到龚书记、关省长案。值得玩味的是,龚书记、关省长分别批了同样两个字:“已阅。”事情便不了了之。试想,如果关省长对廖志国有什么成见,只要在卜副省长的的批示后边,写上一两个字,也许廖志国的书记就当不成了。同时,在最终讨论决定的常委会上,尽龚书记表态在前,可仍然留了个尾,并且当场征询了关省长——听听洪大光的意见。当时,假如关省长不,事情也许会朝相反方向转化,同样不会有今日的廖书记。

仕途面临严峻考验的两大关键时刻,关省长的态度也都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于树奎在省里际面广了,人熟了,海北县在省城的名气就随之扩大,直接效应便是办起事来格外顺风顺。上自省府办公厅、常务副省长办公室,下至有关门的厅、长室,但凡接到事关海北的报告、审查、批复,只要不是十分难为的事情,往往总是一路绿灯畅行无阻,而且效率奇的。目前,在我国现行制下,虽然推行的是省、市、县三级行政系,但很多县里报批、审定事宜,最终决定权都在省里,市这一级不过履行某、中转、备案程序。这样一来,海北那边的此类事务,只要能避开城者,通常都绕而行,有些即使一定需要城盖个章、行个文,也大多采取先斩后奏,只是走个过场了之。前些年洪大光、丁松主政城,一条铁路原本只从海北边界一角穿越,过境总里程不足十公里,而且不设任何停靠站。于树奎获悉后,当即前往省里活动,要求更改设计线路。果然,经过省发改委、通厅、铁路办一番疏通,那条铁路竟改为从海北腹地全程穿过,并在海北设立了正规停靠、中转站。直到修改方案定下来了,城方面还蒙在鼓里。

依托同卜副省长的特殊关系,又有苗长林在省城多年的鼎力帮衬,加上自己天生社会活动家的特质,于树奎很快便同省级机关众多实权门打得火,顺势结了一批颇有实力的官员朋友,甚至与不少人达到勾肩搭背、称兄弟的程度。

于树奎在省里的最大靠山,乃是常务副省长卜国杰。

一次是四年多前在江遭到举报,决定是否能够由常务副市长升任市长。省委常委会上,讨论到地级市政府换届,反映最为集中、意见分歧最大的是两个人:城冯开岭和江廖志国。有关此二人的匿名举报信很多,组织、纪检门又未能查实质问题,何去何从令常委们左右为难。当然,此二人在省里也都有些背景,尤其廖志国依靠的是梁副书记,背景更显厚重一些。到后来,还是关省长提议:“不如将两人相互调换,异地任职,既平息了当地的议论,又不影响对的正常使用。”此议,等于同时解救了两个人,现在看来于廖志国似乎更为有利。

廖志国初任市长那一年多,尚未与“三剑客”结怨,同于树奎关系还属正常。那时,他喜经常往下边跑,每个月总要到包括海北在内的几个县(市)走走。遇到省里有领导或门主要负责人下来,只要得到消息,也都空过去专程陪同,有时还请领导到市区来玩玩。等到后来乔维民靠上来,苗长林的竞争态势日益明显,于树奎因此对他有了看法,廖志国就开始疏远海北,冷淡于树奎。碰到省里再有官员来海北,他就装聋作哑能让则让,即使勉前来陪同,也只是礼节表示一下,很少一起吃饭、打牌。在于树奎和省里那些人里,也本没把城这一级官员当回事儿。正是因为如此,下关省长明天停留海北这样的事情,在廖志国这里才会引发联想,已然演绎为于树奎发的一某

廖志国判断,关省长明天的海北之行,当是于树奎私下了工作争取而来,并非凭空猜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