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代序 官员、官场与官场文学
王跃文
我写了近二十年小说,引人注目的是我的所谓官场小说。有zhong说法,叫我"官场小说第一人"。我是不敢承认这个名号的。我不是中国第一个写官场小说的人,也不是写官场小说最多的人,更不是官场小说写得最好的人。尽guan热心的读者朋友给了我相当多的赞誉,我自己惟有惶恐而已。但有评论家认为,自从十年前我的《国画》chu版,引发了中国当代官场小说热,这也许是个事实。可能所谓"官场小说第一人",就是从这件事上说起的。不过,这也不足以把这个名不符实的名tou挂在我shen上。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即使没有《国画》的chu版,中国当代官场小说也会因某个机缘热起来。也许会因别人的某bu小说,引发这个热chao。不guan人们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官场小说,它的横空chu世已经是不可忽视的文学事实。可以想象,百年以后研究这个阶段的文学史,闭着yan睛也绕不开这个事实。有这么多的作家写官场小说,每年chu版这么多的官场小说,官场小说又这么受读者huan迎,这已容不得谁承认或不承认其存在。而某些官场小说chu版后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同样会是今后人们研究这个时期文学、社会和政治问题极有价值的个案。
为什么说官场小说热必然会chu现呢?或者说,为什么近二十多年来文学会如此关注官场?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考察民间语言的变化,就可发现某zhong奥秘。语言的chun秋笔法,在读书人这里是门学问,有时还需专门教育才能够掌握。但是,普通老百姓不经意就在使用这zhong表现手法。事实上,目前的官员与官场是两个民间定义的概念,而与之相对应的正规概念则是干bu和党政机关。
后来更加规范和细化,干bu细分为党务工作者、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guan理人员等等;党政机关细分为党委机关、政府机关、国家机关和军警机关等等。但通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却是两个民间概念:官员和官场。这不单纯是民间语言习惯问题,而是传达着复杂幽微的社会心理,即人们对官员人格以及官场生态的认识和判断。有意无意间,老百姓运用的就是chun秋笔法,微言大义。也就是说,老百姓通过集ti无意识的措词选择,不动声se地表达了自己对官员和官场的gan情倾向。
这zhong情gan倾向是耐人寻味的。如果我们不迂腐到逢字必查字典,就应该注意到"官"这个字在中国从1949年开始已经转入贬义,用三十年以前liu行的话说,就是这个"官"字已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干bu"这个似乎带有革命和进步意味的词,取代了旧时代的"官"字。三十年前军队里也不讲"官兵",而讲"全ti指战员"。1949年以后bu队对"官"的新说法是"bu队指挥员",对兵的说法是"战士"。人们只有在对上级表示愤怒时才使用"官"这个字:你们当官的如何如何!我们家乡老百姓早在多年前骂那些zuo事懒懒洋洋的人,会说:你像个官!而现在的情况是老百姓把进入公权bu门的人员都称作"官"。
我们尽可以去批评民间情绪的盲目xing,但民间情绪的产生不是没有来由的。如果我们正视民意,就应该认真研究和对待民间情绪。因为它是社会动态的风向标。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用词的变化,从中都可窥见社会心理的微妙状态。我记得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官场上开始叫领导为老板。老板也是一个自1949年就已经死亡的词,因为它指的是私营企业的财产所有人,或旧时候有名望的戏班演员。1949年之后,私有企业主消亡了,而且其政治成分是剥削阶级;演员也叫文艺工作者了。所以,老板这个词不用了。
最近四五年,官场开始叫领导为老大。老大是什么?老大是黑社会tou子。老大zuo得很大了,也被叫zuo老板。杜月笙被人称作杜老板。dai笠也被人称作dai老板。也就是说,1949年以后,老板和老大的词xingse彩都是非常不好的,说白了就是贬义的,甚至是黑se的。目前的官场里老板和老大这两个词,实际上是对官场"家长制"、"一言堂"、"江湖气"和"帮派气"等特征的描述。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都被人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