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十七章李善长死(2/2)

“公何以教我?”

但是他李善长却忘记了君臣之礼,他的功绩却不足以救赎他犯下的罪孽,他竟忘大明王朝是谁的江山,他竟敢以相国之职架空帝王之权,仗着他是开国第一功臣,仗着他是淮西集团领袖,飞扬跋扈,丝毫不把自己这个开国之帝放在中,甚至还他朱元璋任用他所指定胡惟庸为相,他的手伸得太长了,他离自己太近了,他的鼾声太响,让他朱元璋难以安睡,他其实早就该死了。

“朕来看看你,你还有什么遗愿吗?”朱元璋连坐一下的耐心都没有了。

洪武二十三年,太师李善长参与胡惟庸谋反案,赐死,夷其三族,赦其长李祺及临安公主所嫡二李芳、李茂死罪,贬为庶民。

“天下豪杰虽多,但得江山者非将军莫属。”

大理寺狱中已经特地收拾过来,朱元璋会见李善长的地方不会在的地下牢狱中,而在一件特殊的牢房里,牢房里收拾得很净,墙刷得刺的白,大的木栅栏将牢房一分为二,牢房外放着一把檀木宽椅,两旁站着十几名廷侍卫,分两列站得笔直,就仿佛一尊尊雕塑。

这时,牢房外传来一阵杂的脚步声,先是二十几名衣甲鲜明的‘大汉将军’鱼贯而接著是几个手执长羽扇的太监和女,朱元璋在几名贴侍卫的严密保护下现了,他犀利的目光越过木栅栏,落在苍老而疲惫的李善长脸上,李善长中的浑浊也消失了,竟闪烁着奇异的光泽,就仿佛人临死前的回光返照一般。

......

“天下英雄豪杰无数,公何以独重德裕?”

“臣李善长参见皇帝陛下!”李善长终于颤巍巍地跪下。

“先生教诲德裕谨记于心,他日我若有成,当回报今日之言!”

‘遗愿?’李善长苦笑一声,事到如今,他还能有什么遗愿,朱元璋还会给自己什么遗愿。

朱元璋此时的心中也一样的百集,这位他曾称为朕之萧何的大臣竟已变得如此老迈,他承认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功劳,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他理政务裁决如,他使将吏帖服,使居民安堵;他调兵转饷而无乏,他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这些赫赫功绩他朱元璋都承认,为此自己也曾封他为开国六公之首,封他为大明第一任相国,赐他铁卷,免其二死,自己已经得仁至义尽了。

“谢陛下!”一群大臣纷纷站起,主李善长案件的左都御史詹徽上前奏:“陛下,狱中已安排妥当,请陛下移驾。”

“昔汉祖以亭长起家,兵不过百人,将不过三五,终披荆斩棘开创大汉四百年江山,何也?惟善用人耳,今将军比盛多矣,我观天下大势,元失其鹿、汉人归心,正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良机,望将军怀万里而豁达大度、纳天下英才而知人善任、宽恕仁和而不嗜杀人,救天下民众于火,善长愿跟随将军,早晚效犬之劳。”

......

数十年岁月漫漫,当他们今天最后一次相见时,当年的朱小将军却以屠刀来回报当年之言,命运之神在他古稀之年竟开了一个如此残酷的玩笑。

乌纱折角向上巾,腰间束一条金玉琥珀透犀带,脸沉重,他今天特来大理寺为李善长送行。

言罢,朱元璋转而去。

元至正十四年,已经四十一岁的李善长踌躇满志,在军帐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年仅二十六岁,刚刚从军一年的朱元璋。

两人就这样默默地对望着,忘记了君臣之礼,数十年的恩怨纠葛,仿佛这一刻同时回到了两人的回忆之中。

朱元璋,他抬看了看天,细雨纷飞,天空灰蒙蒙一片,他叹了气“移驾!”

牢房内只有一张简陋的床,一只脱了漆的桶,床坐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目光呆滞而无神,他便是大明开国第一任相国李善长。

皇上的现,众大臣一起叩“臣等参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百死难赎其罪,恳求陛下赐臣全尸。”

..............

朱元璋摆了摆手“各位卿平,地上有积,就不要久跪了。”

朱元璋沉默了,良久,他轻轻叹了一气“你去吧!朕给你留一脉香火。”

这位勘和汉初萧何比肩的大明第一功臣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往事对他来说只是一场梦,甘心或不甘心对他已经没有了意义,他在等待重新投胎时的选择,是重新辅佐一位开国君王,还是在青灯茅庐中读书终老,为此他困惑了整整二十年,或者今天他将能找到答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