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算是吧。我也是刚认识她,不过我们是同一所大学的。”
“同学?”
“校友,她是研究生,我才大一,差得远了。”我觉得自己这种斤斤计较的作法实在很可笑,好像沈孟华比我大五岁是万万含糊不得的首要问题——我实在是一想到“45岁”就会心虚,心痛。
正在这时,沈孟华一边用大毛巾擦头发,一边走了进来,她看到林凯风时一声尖叫:“是你!”我连忙把她拉到一边,细细耳语,向她交代了来龙去脉,最要紧的是让她不要泄露了我的名字。
【4。林凯风:我脑海中如电光一闪——就是他了!】
我驾车向市郊方向驶去,车上放着“四维空间双向交流仪”——这是一台由无数金属线缠绕、上有许多按钮及两个小型液晶屏幕的金属盒,只要按下启动按钮,盒顶正中就会打开,升起一个晶莹的球体。我全靠它了。
下一站是西汉丹阳王墓博物馆。方才在D市市内的实验非常成功,我达到了我的目的,找到了古墓杀人案的目击者沈孟华,并共同制定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我也很高兴能遇上小玲这样的姑娘,她对我的实验原理了解得深刻透彻,没想到1998年居然就有我的知音了。
发生在上个世纪的这场文物盗窃杀人案颇有几分神秘。根据小玲的分析,案犯应该是考古队的成员,这次作案的目的一是可能因行踪败露而杀周明,二则为盗窃文物,三则是要不择手段地把沈孟华拉入犯罪集团。而临时召来的所谓乡政府的保安人员也很有问题,说不准也是走私人员冒充的,不然就很难想像案犯能单枪匹马杀死周明、打昏沈孟华后,再把她和一箱珍贵文物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到D市机场。
在我离开建国路之前,沈孟华和小玲冒着很大的危险给D市公安局以及汉墓附近那个乡的乡政府打电话联系。结果她们发现D市公安局从未接到有关方面报案,而乡政府也从未派人保护墓藏。也就是说,现在考古队是陷于一伙文物走私犯的魔掌中,而考古队员中有一个人很可能就是整个案件的主谋。
这个考古队人员少而精,自纪滨松教授以下,苏项、周明、吴欢和沈孟华都薄有声名。而周明已经被杀,嫌疑就落到了纪滨松、苏项和吴欢三人头上。要怀疑这三个人,对于沈孟华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无论如何她始终坚持:吴欢不是凶手。她对他的人格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令我感动。事实上,本来我认为吴欢才是最有嫌疑的人,因为凶手对沈孟华是怀着相当好感并不择手段地想把她拉上自己的那条道路。可既然沈孟华这样相信她的未婚夫,我也应该试着去相信吴欢,这也许可以对案件的分析有所帮助。
我又把实验地点放在发生过凶杀案的丹阳王一号墓,时间是1998年7月29日下午3点,我想先看看情况。真巧,我看到离我不远的地方蹲着一个男青年,手中拿着工具正在清理墓道。按沈孟华提供的情况判断,这个人就是吴欢。
吴欢非常机警,我的脚步声很轻,但他依然听到了。他猛地转向我,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愤怒问:“你!你是谁?是你杀了周明对不对?”
我是在墓穴中“凭空”出现的——吴欢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怀疑我就是杀死周明的神秘凶手。
“不,你误会了。”我急忙解释“我不是凶手也不是窃贼,我甚至不是你这个时空里的人。我是一个未来世界的物理学家,借助一种奇特的手段向你传导我的声音和图像,我本人还在2024年…”
“你不用编造什么科幻电影的情节了!我是一个尊重事实的科学工作者。我想知道的是,你是不是杀害了我的队友?你把另一位女队员带到哪里去了!”吴欢一边说一边向我猛扑过来。
我叹了口气,任由他的影像如一片雾气般从我身躯中穿过。还是让事实来告诉他——我们在彼此的时空,都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像。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匆匆走进墓室,正好目睹了这奇特的一幕,他倒退了两步,神色惊骇已极。他不禁脱口而出:“是真的!”
我脑海中如电光一闪——就是他了!
显然,打昏沈孟华的那个“高大的黑影”并不是这个中年人本人,但却是他的同伙。那人在执行任务之后,向这个中年人报告了墓中发生的奇怪的故事——也就是关于我的“虚像”的出现。当然,这个故事被视为无稽之谈,但肯定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现在,当他亲眼目睹了“虚影人”的存在,同伙那令人不解的奇怪报告得到了证实“是真的”三个字自然就冒了出来。
那个中年人被我吓跑了,也许他是想多找些人来壮胆。无论如何我已经能猜出他的身份了,他并不是“保安人员”而纪教授不戴眼镜,那么他就是苏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