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至正九年,脱脱才拜相,莫不就是他?”
专家道:“当然是他,脱脱在历史上,地位甚重要,他为丞相之前,已著手修宋史、辽史、金史。这个蒙古大官很是仰慕汉文化,他自己取了一个字:大用。他的伯父是著名肆虐的大丞相伯颜。脱脱设计,除去了伯颜。他要诸王子学汉文——奇怪,看来,当时他正在盖房子。盖一所房子,何必那么大阵仗?”
我无法回答专家的问题,人类历史上,疑团实在太多了,谁能一一尽解?
这一批最早的文件,证明那幢木结构的屋子,是脱脱右丞相在至正九年(公元一三四九年)开始建造的。而且极受重视,由丞相特派使者监收木料。
以元帝国的版图之大,脱脱丞相的气势之豪,自然普天下珍贵的木料,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了。
只怕宋自然也想不到,造屋子会有那么大的来头。
屋子有那么大的来头,在地方志之中,竟会不提及,当然其中大有隐秘,那也就更引起我的好奇。单是最早的一些文件,已经有这样惊人的发现,整件事,自然更是引人入胜。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个下午翻阅各种资料,如痴如醉的情景,犹有回味无穷。
早期资料显示,屋子工程的进度很慢,一直到五年之后,才有一页残缺的记载,好像是什么人的日记,记著:“丞相败张士诚,顺道监视,屋已略具规模┅┅”
张士诚是元末起义的群雄之一,据江苏省高邮称王,国号大周,在至正十四年(公元一三五四年)被脱脱率兵征剿,张士诚大败。
经过了五年,那屋子才“略具规模”可知建筑工程之艰难。
脱脱丞相后来不得善终,被削爵流放云南,就在岭南被另一大臣哈麻,假借诏命赐死。
一直到脱脱死了之后,这屋子还未曾建成。有十来件残片,笔迹一样,是同一个人的记事,那个人可能就是特派专使,总之,那个人是长时期参加了屋子的建造工程的,所以他的记述,极有价值。
除了记述脱脱曾在大败张士诚之后巡视建筑工程之外,还有许多记述。
其中,最匪夷所思的是有约两百字,记述了“移植白楠树两株于前庭”的记述了,说它不可思议,是由于记述之中,清楚说明那两株白楠树“高一丈五,主树干围五尺二寸”
那是接近一人合抱粗细的大树,谁都知道,这样的大树是不可能移植的。
可是记述中却说这两株白楠树,来自桂(广西省),沿途由千人照料,历时九个月,才运到了目的地,沿途观看者逾百万人,枝叶繁茂,端赖有原植地之大量沃土,培植其根云云。
就算有丰富的想像力,也很难想像要把这样的两棵大树,千里迢迢运来的艰难情形,更何况还要令它保持“枝叶繁茂”
为什么要运两棵这样大的白楠树来,种在那屋子的前庭呢?
那是我在一看到了这段记载之后,第一个想起的问题,这个问题倒很快有了答案——不过虽有答案,但我仍然一点也不明白。
这种情形,乍一听,像是很怪,但其实也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不懂答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