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海棠之hua(2/2)

直木下了河堤,继续想找一条路,听说从河岸边,有通向一叶之滨的路,可好像没有那条路。他只能从原路返回。橘桥的上空,河上游的远,薄薄霞光的尽,只,那该是“千穗”的山峰吧。直木凭山之形状来推想。那山狭窄的、尖尖的。大淀河的源就在千穗山上。

直木中时就学过《古事记》,大正时期的学生,只有看神话,还能够有个自由的想法。不久,它也成了禁读的书,譬如津田左右吉博士的《神代史的新研究》和《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新研究》,后来也成了学生们喜读的书。中生时代的直木,涉猎了民俗学、考古学、神话学和比较神话学,并且和同窗好友一起畅谈,还为了考察多次外旅行。

谁知退了职的今天,一想起门旅行,最引他心的就是“神话之国”——“日向”了。接下去才是“云之乡”和“大和之乡”为什么呢?连直木自己也不十分明确。也许是对自己的学生时代,对那青时代“知与情”的怀旧伤,或许是老年人的去国怀乡之情吧,这些都不是能三言两语打发走的呀。与其说他在寻找“过去”不如说,直木想借助此次旅行寻求自己新的起。为了第二次新的人生,可以说他需要洗心革面,来一次“祓楔”用日本的神话、传说、历史还有自然来净化自己。

以前的直木,不过是一个学生。只凭法学系学生的趣味和好读书;后来,在公司里了四十年,就懒得读书了;战败后,日本神话研究有了什么展,有了何解释,他常常只能从报纸和杂志里,捡拾一些零星片断来读一读,等于什么知识也没有。学生时代读过的,听到过看到过的,与其说模模糊糊地记得,不如说忘记的要多得多。揣在上衣袋里的《古事记》,既没有注释,也没有现代语言的解释,就连他自己也怀疑是不是能看懂。

,都在轰炸中烧毁了,后来,这里建起“川岸公园”上了许多凤凰树。从这个橘公园开始,到孩之国,仙人球公园,还有“日南海岸”的游览路,战后,又植了带风格的植,于是,成了观光游览的好去。直木现在看到的河、港和大海,没有一观光的趣味。

就是这样的直木,也从不曾想过伊歧那命实有其人,也从未把“日向”的神话当成历史来相信。可是“日本的神话是日本的神话”这样一想法,直木从来没有改变过。不你如何寻求它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神话有什么相似或者不同,日本的神话总归是日本的神话。直木既不是神家,也不是神话学者。

《古事记》里的神话人“伊邪那命”说过:“吾至污秽之乡,故吾净吾。”他来到筑紫“日向小门”地区的阿波歧原野,在河里洗净自“行祓楔之举”直木就是想去看看那阿波歧原野,才了旅馆的。

反光烈像银板似的面,鸭就是在白天也成群结队;没有日光反地方的,像是沉甸甸、粘稠稠地沉淀着似的。河之臭,甚至站在堤坝上也能嗅。关于这“黑河的恐怖”直木已经在今早的报纸上读到了。几十家淀粉工厂,一齐向河里倾倒废,河变脏了,变臭了,鱼都死了,鱼饵都灭绝了,甚至还威胁着城市里自来的清洁。盛产白薯的崎,有许多淀粉工厂,但工厂排的废污染资源的问题也已经相当严重了,说是县、市政府正在商谈对策。河里映、朝看上去十分丽,可“观光客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真是毫不关心,没有一责任哇”直木今天早上就在想。想归想,还是早晨那一杯咖啡的味,对直木来说也许更切实。旅行逃避,旅行学习,旅行之生,旅行之死。正因为如此,旅人归结底还是旅人。

橘大、橘桥、小镇、小桥这些地名,都自《古事记》,直到现在还有“阿波歧原”那样的地名。赤江港之北,阿波歧原之东“一叶之滨”的周围传说就是伊邪那歧命净的场所,原来都和神话有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