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葬礼1(2/2)

凤也在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但哭的程度却不如白土山,有好些看丧的人都在小声地说,老支书算是白养这没心的女儿了。

哭完一遭回来之后,稍息片刻,问事的喊一声“孝、孝女、各村的贵客还有街坊们都准备好!殡了——”在棺材旁边,从村里请来的汉们扔掉烟,有的朝手上唾上几唾沫,齐喊一声“嘿哟”一下就把那棺材抬了起来。抬起来后,殡的队伍便浩浩向坟地发。这里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每走一段路,都要停一次,接受各村亲戚的拜祭。早些年,地主家产业大关系多,那些要拜祭的人大多是一些达官显贵,不但拜祭的人多还有专门的祭台。而现在家家都是普通农了,不过老祖立下的规矩还不能随便改,也要走走这样的形式。这一段停下来拜祭的是家的亲戚,另一段停下来拜祭的是姨家的亲戚。孝和自家的小辈们都需在一边陪跪着。这是一仪式,看闹的人照例很多。到了这一段停下来时,哭丧的队伍迎来了它特殊的客人,白土山抬一看,激动得双——乡里的领导竟然来了,白土山兴奋得差一就要站起来去迎接。

宴席过了以后,白土山拿着纸幡,穿上孝衣,系上麻绳,他还要带领亲戚和街坊们去庙上哭一遭。这是三日来队伍最大的一次,手也要跟着去,看丧的人也非常多,他们哭着,他们着,他们看着。白土山走在前面,走一步颤三回,拍脯,捶大,他的表演依旧淋漓尽致,滴不漏。

闹的是殡那一天,各路的亲戚都要来,大人们是来奔丧的,小孩却是来凑闹的。来时又不能空手而来,要带着礼品,前些年的礼品可以是,可以是布。而这一两年来,送礼都简化作了一项,那就是送礼——就是送钱。而街坊邻居也要送礼。这里面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五十、一百以上的是大礼,要留下来吃饭,有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酒席,这叫街坊客。送二十、三十的,送完钱走人就可以了。而这些礼将来都是要还的。

不过,陈乡长也要三叩九拜走走过场,拜完了以后就把白土山拉了起来,两人嘀咕了一阵,只见得白土山脖,旁人却不知他们在说些什么。

2

到了庙老羊倌烧纸时,这是哭丧的。而在这里看丧的人也最多,白土山跪在地上,双手不停地拍地,抬起来让人看到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大哭“爹啊!我那亲亲的爹!你怎么走得这么早啊!爹啊,我那亲亲的爹,哪怕是让儿多孝顺您一天也好啊!爹啊,我那亲亲的爹…”好些人去拉却拉不动,好些人去劝也劝不来。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情的人只是死去的老人生养了一个好儿,知情的人也是暗自抹泪,只这老支书收养了一个好女婿,在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过红事时可以用别家的院,但过白事时就不能用了。自家院不够用,于是就在胡同里搭布棚,在布棚下面摆酒席。这布棚一般都很长,能占去半截胡同。布棚大多是用青蓝的布料的,里面还贴着布质的老画,画中人一个个凶神恶煞的,似乎还有些由。为了彰显闹,过白事时还要请手,大多也是农民,手是他们的副业。使用的乐有笙、唢呐、笛,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家里富裕些的还会请上戏拉弹唱,很是闹。因为有戏,不唱得好听难听,只要是一开总能把村里的闲人们给引过来。还有一些卖小玩意儿的贩也会赶过来凑闹。不是本村的还是外村来串亲戚的小孩总是能把他们给围个不通。

山就哭些门来了。在哭的时候不能光顾着哭,要哭得有内容哭得有节奏。光哭的话,那是傻的行径。原来这哭丧也要讲究个曲转回合,抑扬顿挫。昨日守灵时看着老支书的遗,大半夜没有睡,尽是琢磨如何哭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