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七章如何挤走上司二(2/2)

其实这也是官场的通例了,大概钱粮过手,没有不揩下一层油的,只是这次张藩台的胃忒大了…他算了算,就算自己分文不取,要弥补全省的窟窿,打厩有司,还得孝敬晋王,差不多得两百万石军粮左右…大明朝米价大约是一石米一两银,但连年征战造成的粮荒,以及山西不是产粮区,驻军却多,导致粮供不应求,粮价能达到二两五,两百石折银就是五百万两,才勉够用

思义,前者是对在京任职官员的,后者是对在外任职官员的。

外察时,由吏会同都察院,考察地方官员的守政绩等等,最后给评语。有八官员将会遭到分,曰一贪,二酷,三浮躁,四不及,五老,六病,七罢,八不谨。其分则有充军、为民、降调、致仕等。而且外察被黜落的官员,再无起复的可能,可想而知,这对大明朝的官员来说,无异于一鬼门关。鬼门关前,那些估计要倒霉的官员,对那些帮不到他们的上司,彻底失去了尊敬…这时候,张这个二品布政使,可没有三品察使吃香了,因为朝廷外察时,会听取后者的意见,而前者则不上嘴。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通常揩油的名目是,最狠的海运,最也不过两成,但张需要吞掉近一半的军粮,这哪是什么揩油扒,分明是吃敲骨了

当所有人都为官军的失败而难过时,张张藩台却在暗暗得意,因为官军押运的粮,全都丢给了刘,只能全数算作了损耗在发运时,他便将账目掺了,账目上发运的数量远超实际发运的数目,现在军粮被劫,账目一笔勾销,那账实之间的差距,就成了他的中之

这就是贺知府关于山西军粮案的描述,它充分现了一名老官僚推卸责任、挪移补的本事。在这份供词中,焦始终在张张藩台上,充分描述了张犯罪的原因、详细描述了张犯罪的经过,让观者无不相信,他就是那个罪魁祸首、元凶

天上不会掉钱,地上却有钱粮来了。就在这时候,张被委任为转运大臣,负责接收各地夏粮,然后发运到宣府去。看着几百上千万石的粮就要涌到前,张觉着这是老天爷帮忙,所谓天与弗取、必受其咎他当然要想办法雁过,趁机把窟窿填上了。

单纯的,是远远不能敷衍过去的,张必须要找到新的理由来吞吃军粮。也是被下面人急了,也是利熏心,他想到了盘踞在广灵县的白莲教刘,便故意派手下装作白莲教徒,投奔刘,并将官军押运辎重的时间路线、兵力署等要害情况透给他。有了这些情报,刘自然有如神助,提前在险要之地埋伏好,备足石擂木、火油弓弩,官军猝不及防,丢下辎重败退回大同去。

供状还洗清了太的罪名,期间太并不是毫无动作,他数次想要改变山西的局面,只是因为鞭长莫及,以及调动不了军队,而效果了了…这对太来说已经足够,甚至是再好不过了。毕竟太无能,皇帝还能忍受,但太过于于,对军队如臂使指,就是皇帝不能接受的了…

不仅帮不了手下官员什么,还欠着他们一债这些年来,藩司衙门挪用截留地方的钱粮,早已经不知几凡,是州县亏空的一大因素。现在那些知县知州知府的,天天坐在布政司衙门里讨债,得张土脸,梦都是天上掉钱,让他把窟窿补上。

在整个案件过程中,张张藩台一手遮天、瞒天过海,蒙蔽了很多官员,也有人察觉到异常,但看在张藩台时归还钱粮的份上,大都就不吭声了。当然也有清醒正义之辈,如汾县令赵常真,发现了张私勾当,并暗中将山西藩司截留的账目记录成册,准备向朝廷告状,却被张的爪牙发现,残忍将其杀害…

这样故意放导致军粮被劫的把戏,张又玩了两次,终于引起了太的警觉,叫停了山西方面的转运,勒令宣大两镇先剿灭盘踞广灵的刘,待粮打通再行转运。至于未发送到山西的军粮,急改为发往北京,由北京方面转运…不过张藩台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

至于晋王,供状中几乎提都没提,这也符合藩王不得于涉地方政务的旨意。而地方官员们的罪责,则被集中在亏空上,最多是对张藩台的罪行故意视而不见,但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弥补亏空心切、又担心重蹈赵常真的覆辙,丢了卿卿命,有罪是有罪,但充其量只能算是情节较轻的从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