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座上客沦为阶下囚后,又发现他原来是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坏,根本就没干过什么好事,昔日为他大唱赞歌的,突然戛然止声。这时,纪检监察部门跳出来,一下又变成他们的功劳了,又开始大谈特谈其经验来。老百姓只有笑的份了。不过现在人们开始学乖了,人死了才说起他的好来。人死后,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什么坏了,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反正死人是不会说话,不管怎么说也用不着担心,哪怕前面有坏也是可以封住的,看看,这多保险呀!
(六)
在一块荒凉的河滩上,有一头老牛在啃吃地上的草。牛一边吃一边喷打着响鼻,好像以此来辨别哪些草能吃哪些不能吃似的,一条长长的尾巴,在屁股的左右两边不停地来回摆动,驱赶着蚊虫的叮咬。老牛的身驱虽然庞大,但很瘦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的脊梁和一排排肋骨,看得出来,它还真是一头上了岁数的老牛,要不了多久,怕是就要进屠宰场了。突然,使我想起了南宋抗金英雄、诗人李纲写的一首名叫《病牛》的诗,诗云:耕田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他把牛的一生写得淋漓尽致,看了让人对牛陡生敬意。北宋诗人孔平仲也写了一首赞牛的诗,名叫《禾熟》,诗云: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残阳。他从百里黍香到谷登场,写出了老牛的无怨无悔和勤劳奉献,也把老牛的悠然自得和与世无争很生动的反映了出来。还有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一首《耕牛》,把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一心为人类造福的形象,写得更加生动逼真。诗云: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传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老牛在耕作时吃不饱,寒冷时吃枯草,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令人同情,而且它的这种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更是值得大书特书。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一首诗,名叫《老黄牛》,诗云: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华贵,不用扬鞭自奋蹄。老黄牛的勤劳温顺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赞美。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也写了一首《牛》诗,诗云:六十年来似流水,耕田服贾遍神州。牛心未改牛颜面,待我归来看铁牛。这不仅是对牛的赞美,也是他人生写照。在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叫《牛啊,牛》的诗,诗中这样写道:高高山上遇老牛,嘴噙青草眼泪流,俺问老牛哭什么?身驮梭轭何时能到头。白天打场转晕头,夜晚还得卧山沟。走得快时主人心欢喜,走得慢了就要挨鞭抽。二八月里耕垡地,整年整月在外头。夏日牛虻咬,冬天又被凉风飕。年老无力没了用,卖给屠户把命丢。牛肉剥开街上卖,牛皮又被鞋店收。剩下骨头没有用,扔进村后山岬沟,能工巧匠捡拾去,磨成骰子做六猴。赢了钱的心欢喜,输了钱的还骂鳖骨头。牛的一生太悲哀,终身劳累苦不休,生遭磨难千千万,死后也难被土留。这首诗虽然浅显直白,但对牛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和关爱,读后让人感到情真意切,意味深长。其实对牛的描写,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有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于讹…它全面描写了牛的生活、饮食、住处、交配等方面。虽没有正面写牛如何如何,但它描摹了牛的生活习性,由此可见,牛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在农村老百姓是把牛看得很珍贵,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是吃的牛的饭。人们往往把憨厚老实,勤勤恳恳和埋头苦干的人称为老黄牛,是一种尊称,也含有深深的爱意。在过去,无论是在工人、农民还是在干部队伍里,像老黄牛这样的人就很多,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开口闭口就是钱,一切都朝钱看,像老黄牛这样的人再也很难看到了,尤其是在我们公务员队伍里,老黄牛变成了官老爷,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完全颠倒了过来,昔日为人民谋利益的人蜕变成搜刮人民民脂民膏的腐败分子。科学的进步却导致人们道德的退步,文明的沦丧,这不能不说时代的悲哀呀。追根溯源,谁又是上这道的引领者呢?也许就没有几人知道了,当然知道了也不能照直说,谁不怜惜这项上之头啊!
(七)